成语大全网 - 成语故事 - 文学批评中名词解释:"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

文学批评中名词解释:"知人论世"是什么意思?

你好!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成语 知人论世

发音zhī rén lùn shì

解释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附件:知人论世赏古诗

韩愈的《师说》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师道”的文章。但当我们联系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来解读《师说》时,就会发现,文章不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更实践了韩愈古文运动的思想,成为韩愈针对现实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读者打开文学作品殿堂的钥匙。而运用好这把钥匙,更能让我们找到鉴赏诗歌的途径。

让我们先来看一首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颇具奇趣的小品。通过诗题,可知诗中描写的是晚春景象;再读诗句,眼前展现出一幅群芳争艳图:春将归去,似乎所有的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前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如果不了解作者,就会对诗歌中 “杨花榆荚”有多种理解。但当我们联系作者韩愈及其所处的时代,答案就很明确了。因为从韩愈生平与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颂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两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 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像“杨花榆荚”那样的“无才思”者要敢于创造。

可见,“知人论世”会让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觅到诗人跳动的心脉,帮助我们追寻那逝去的岁月,真切感受远古时代的气息。

让我们再来看一首欧阳修的《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本诗写的是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改任扬州知府,滁州父老乡亲为作者饯行时的情景。欧阳修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贬为滁州知州,并做了两年多地方官,我们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中那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庐陵欧阳修。再联系诗歌中的第三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读者会心一笑,诗人的醉,并非那浇愁之醉、郁闷之醉,而是得意之醉、欢愉之醉。

他乐观豁达的情怀也就在此袒露无疑。

从知人论世做起,追忆那逝去岁月里的绝代风华,我们才能领略古文的妙处,真正感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