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春去冬来
读音chūn qù dōng lái
出处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不然,厉兵秣马,春去冬来,使贼兵疲于奔命,俟其势衰,收之未晚。”
示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一:“春去冬来事宛然也。”
群山环抱之中一片湖光山色。寺庙在水的正中央,庄严而宁静。
老僧和他年幼的徒弟,就生活在这座湖心的古庙里。
在岸边的玩耍中,小和尚顽皮,把石头拴在鱼、青蛙和蛇的身上,使他们难于行走,老僧看在眼里,依旧静心打座。
夜晚,当小和尚熟睡的时候,老僧把石头绑在了他的身上。
清晨醒来,小和尚发现自己寸步难行,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老僧对他说:如果小鱼、青蛙,小蛇有一物死了,你会在心口一辈子放着一块石头。
于是小和尚背着师傅绑在自己身上的石头,再次来到河边,找寻那被自己绑了石头的鱼、青蛙和蛇,结果,他发现除了青蛙,鱼死了、蛇也死了。
面对自己铸成的大错,他顿生悔意。
老僧依旧默默注视着, 注视着一个开始顿悟人生的小生命。 山林葱郁,小和尚长成了少年,走到山上,看到两条纠缠的蛇。
老僧依然暮鼓晨钟。
一个借寺寻医的女孩将寺庙的平静生活打乱,小和尚面对少女,第一次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和温柔,初动凡心。
当老僧在清晨发现二人相拥睡在船里,他拔开船塞,让水渗进船里,惊醒了熟睡中的二人。
少女病好离开,小和尚无法释怀,老僧告诫小和尚:欲望生下执着,执着让人心怀杀气。
小和尚终于要离开,老僧只是望着,等待小和尚的领悟。
小和尚满怀愧疚,背着石佛上路了。 绚烂的秋,离冬已经不远。
老僧已是蹒跚之相,在人生的秋季发着余晖,并且参悟着生死。
老僧一日化缘归来,无意中在报纸上见小和尚杀妻后逃匿的消息,他默默拿出小和尚的衣物,一针一线缝起来,或许此时他在缝合的不仅仅是衣服上的破洞,他还在缝合一颗不完整的心。
还俗的小和尚回来了,带着当年背走的佛像。
妻子的背叛让他充满愤懑,他在绝望中挣扎。
老僧平静注视着一切,小和尚无法在自责和担当里解脱,他想用死来逃避一切。
老僧用板子痛责小和尚,以肉体的棒喝来唤回小和尚心中的自悟,告诉他“杀别人容易,杀自己就难了”,小和尚终于明白自己的罪孽,但是,面对将至的警察,他依然没有力量承担罪孽的结果。
老僧让小和尚在庙外的地上雕刻《般若心经》,让他在雕刻中埋葬怨恨之心,终于在这个过程里小僧明白了自己。
晨光里,小僧踏上了悔罪之路,一种比惩罚更有作用的自悔。
老僧送走了徒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在河的中央自焚,不知道这是一种对于生死意义的怎样的参悟。
当老僧坐化以后,一条小蛇蜿蜒而至,或许它代表了生命的生生不息,面对天地,我们都只是过客,所以我们坦然而至,所以我们也可以微笑而归。 白雪覆盖。经过牢狱洗礼的小和尚,已经是一个中年男人,他归来,门依然为他而开。
师傅已经不在,只剩下一座古庙和庙中师傅留下的经书。
残庙孤灯中,他开始心静如水。
她蒙面而来,留下一个孩子,独自离开,却落入冰洞,再也没有上来。
黎明,小和尚发现,没想到打捞上来的只是佛像一尊。
小和尚再度负石,怀抱佛像,走向最高的山峰,此刻的他终于觉悟。
经历千磨万难,将佛像送至山峰的顶端,阳光照耀在佛像上,佛,无语而安详。
春又来:
春天又来了,婴儿长成了小和尚。一切就像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小和尚做着当年的小和尚的事情。忽然,你就明白了这一切就是一个轮回,一切宿命都已安排好,等着你去一步步地走下去。庙外的那扇门就是宿命之门,推开了那扇门,就走入了宿命。躲开了红尘,却还是躲不过宿命。
人的一生犹如周而复始的四季。影片结尾又回到了开头,这样的叙事在如今的电影里面已经算不得新鲜,但韩国导演金基德就是有本事让人感到其中难以言说的微妙感伤。首先是电影中如水墨画一样的景物,水中的寺庙,春花秋月,有板有眼让人如临其境;其次是禅机不断,充满着对人生的种种隐喻。 《春去冬来》是韩国影坛最具争议的导演金基德2003年的作品——一部寓言色彩浓厚的电影。在遥远的山里,有一片宁静的湖泊,在湖泊中央,有一所小小的寺院——人生庵。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小寺院里。影片以一个和尚从少到老的人生故事,阐述人生如四季循环生生不息的道理。《春去冬来》以春夏秋冬四季,划分为四个章节,描画和尚自孩提及至老年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孩童时贪玩杀生背负心债,年轻时还俗到城市追求爱情,中年时杀妻入狱,归老时在寺庙收留孤儿,仿佛是幼年时的他,轮回的寓意赫然呈现。
或许是由于影片导演金基德(曾是一位画家的缘故,《春去冬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影片中寺庙置身深山湖中央的景致,实在是美不胜收。而金基德一改以往作品中充斥运动和摇晃镜头的拍摄手法,大量运用长镜头,不再有激烈的态度,而是仿佛一位入定的老僧,淡定地讲述着一个生命的轮回故事。 如今的韩国电影正是蒸蒸日上,而本片的导演金基德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于2015年2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称号。
纵观金导演的作品,大多是借奇情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民族的深刻思考。比如《漂流欲室》,比如《撒玛利亚女孩》。但是本片却一改他一贯的作风,将故事放在了最次要的位置,着重思想与灵魂的拷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是金导演第一次的表演作品,他扮演了小和尚的老年时期。在其中那一段苦行戏中,导演身体力行,身背石辘与佛像。光着上身,在雪地里艰难地爬上山峰。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或者导演认为这样的一部电影不只是一部电影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一种体悟过程。只有亲自去做过了,才能真正地领会其中的奥秘。
金基德拍摄电影以低预算著称,他上世纪90年代曾在法国学习绘画,因此他的电影带有明显的水墨画底蕴。同时,金基德的电影一向十分大胆,情色、暴力、残酷,使得他的电影都具有巨大的争议性。他之前的作品《漂流欲室》、《坏男人》、《收信人不明》、《海岸线》等,无不因题材敏感、拍摄大胆而引起轰动。除了之前作品早已在欧洲影院放映之外,2004年2月,金基德在第54届柏林电影节中夺得最佳导演奖,这位怪才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认可。
金基德的作品在视觉上一般都很残酷,而边缘化更是一大特色。边缘是社会中的一面,在边缘生活的人总是比较隐蔽,生存在艰苦困境中的人往往有种别样的美丽。比如《春去冬来》中的和尚,生活在深山之中,很边缘,很孤独,却又很坚韧。影片中让人印象很深的场景,是和尚中年杀妻之后回到寺庙,他的师傅对他说:“欲望生下执着,执着让人心怀杀气。杀别人容易,杀自己很难。”而当警察来逮捕和尚的时候,师傅让他刻完收服心魔的班若禅经再走,因为,当他一字一字刻的时候,就会把心中的愤怒也磨掉了。当和尚刻了一夜终于刻完后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他已经驱除了心魔,得到了心灵的拷问与救赎。
有意思的是,金基德在《春去冬来》一片中,饰演了冬天的和尚,之所以要自己出演,是因为金基德认为自己一直活在冬天的境界之中。可见,在这部影片中,金基德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味,远比电影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影片把和尚的一生比喻成四季,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似乎在告诉人们——人生总是喜忧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