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选自韩非子·六反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也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
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
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
夫欲利者必恶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无恶。欲治者必恶乱,乱者治之反也。
是故欲治甚者,其赏必厚矣,其恶乱甚者,其罚必重矣。 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
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
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
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 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
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
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
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
是故轻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轻罪之为民道也,非乱国也则设民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节选自《韩非子·六反》)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犯军旅之难 犯:侵犯B.明主之法,揆也 揆:准则C.又劝一国 劝:劝勉D.故人易之也 易:轻视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忍以饥寒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是故欲治甚者 吾妻之美我者C.欲治者奚疑于重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此不察于治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B.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C.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D.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4分)(2)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
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4分)(3)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4分)参考答案:10、A(犯:遭遇)11、C(C项,疑问代词,怎么;A项,介词,用/动词,任用;B项,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D项,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介词,表被动,引出对象。 )12、B13、见译文画线部分参考译文现在普通人家治理产业,用忍受饥寒来相互勉励,用吃苦耐劳来相互督促,即使遭到战争的灾难,荒年的祸患,仍然能吃饱穿暖的,一定是这种人家;用吃好穿好来相互爱怜,用安逸享乐来相互照顾,遇到灾荒年月,卖妻卖儿的,一定是这种人家。
所以把法作为治国原则,虽在开始时艰苦,日后定得长远益处;把仁作为治国原则,虽有一时的快乐,日后必定困苦交迫。圣人权衡法和仁的轻重,选择利益最大的一方,所以用法来相互强制,而抛弃仁人的相互怜爱。
学者的话都说要减轻刑罚,这是乱国亡身的方法。大凡赏罚坚决,是为了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
赏赐优厚,想要的东西就会迅速得到;刑罚重,厌恶的东西就能很快禁止。要想得到利益的人必然厌恶祸害,祸害是和利益相反的东西。
违反自己的欲望,怎能不厌恶呢?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必然厌恶动乱,动乱是安定的反面。因此迫切希望治理好国家的人,赏赐一定优厚;非常厌恶动乱的人,刑罚一定很重。
现在主张轻刑的人,不太厌恶动乱,也不太想治理好国家。这种人不但不懂策略,也不懂道理。
因此判断一个人贤与不贤、笨与智的方法,在于他对赏罚轻重的看法。况且重刑,不单是为的惩罚人。
明君的法度是供人度量行为的准则。惩治大盗,不只是惩治大盗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大盗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死囚。
对小偷用刑,不只是惩治小偷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小偷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苦役犯。所以说:严惩一个坏人的罪行来禁止境内的奸邪,这才是惩治的目的。
受到重罚的是盗贼,因而害怕犯罪的是良民。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重刑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至于优厚的赏赐,不只是奖赏功劳,还可以勉励全国民众。
受到赏赐的乐于得利,未得赏赐的羡慕受赏者的功业。这是酬劳一个人的功业而勉励了国内民众。
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厚赏还有什么可顾忌的。
2. 选自《韩非子》的六则文言文加译文《韩非子》六则原文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3、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韩非子·说难》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题解 《韩非子》是后人所辑录的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口吃的毛病,但善于写作,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之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译文1、长达一千里的堤坝,常常会被一个蚂蚁洞弄决堤。2、用你的矛,去进攻你的盾牌。
3、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4、袖子越长越擅长舞蹈,钱越多越容易做买卖。
5、边塞地区的老人丢掉了一匹马,又如何能知道这不是福运呢。6、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虚假的虚夸的东西没有用处。
3. 古文自相矛盾的翻译选自《韩非子*难一》《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多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4. 《韩非子》文言文的翻译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那么)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雍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本领)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是)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无义,表取独)所以蔽胁(被动),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被动,被重用)也。
翻译:
宋 国有个卖酒的。给的量很足,待客殷勤,酒又酿得香醇,而且店铺门前高悬酒幌,但是酒却卖不出去,变质发酸了。?他感到很奇怪,就向知道(道理很多)的邻人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说:“你店铺里狗很凶恶吧?”?他不解地问:“狗凶,酒为什么卖不出去?”?杨倩说:“人们都害怕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装上钱,拿上壶,去打酒。而你的狗咬龇牙咧嘴窜出来咬人,谁还敢到你这里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呀,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把它献给君王,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地窜出来咬人,这就是君王很少有人帮助,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生明智的原因啊。”
5. 选自《韩非子》的六则文言文加译文《韩非子》六则
原文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题解
《韩非子》是后人所辑录的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口吃的毛病,但善于写作,且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之前的法家学说,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译文
1、长达一千里的堤坝,常常会被一个蚂蚁洞弄决堤。
2、用你的矛,去进攻你的盾牌。
3、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袖子越长越擅长舞蹈,钱越多越容易做买卖。
5、边塞地区的老人丢掉了一匹马,又如何能知道这不是福运呢。
6、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虚假的虚夸的东西没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