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国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固定的结构和独立意义。很大一部分成语是由古代沿袭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因此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和特征的语言成分之一。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青云直上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 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6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两败俱伤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qūn]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

 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

 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

 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三:人弃我取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d?]?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guī]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