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史颜师鲁传文言文翻译
实在找不到翻译,原文又太长,容后再翻。
宋史颜师鲁传
原文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中,擢进士第,历知莆田、福清县。尝决水利滞讼,辟陂洫绵四十里。岁大侵,发廪劝分有方而不遏籴价,船粟毕凑,市籴更平。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帅陈俊卿尤器重之。召为官告院,迁国子丞,除江东提举。时天雨土,日青无光,都人相惊,师鲁陛辞,言:“田里未安,犴狱未清,政令未当,忠邪未辨,天不示变,人主何繇省悟!愿诏中外,极陈得失,求所以答天戒,销患未形。”上韪其言。
寻改使浙西。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罂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盐课岁百钜万,本钱久不给,亭灶私鬻,禁不可止,刑辟日繁。师鲁撙帑缗,尽偿宿负,戒官吏毋侵移,比旁路课独最。上谓执政曰:“儒生能办事如此。”予职直秘阁。农民有垦旷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为己利,师鲁奏:“但当正其租赋,不应绳以盗种法,失劭农重本意。”奏可,遂著为令。
入为监察御史,遇事尽言,无所阿挠。有自外府得内殿宣引,且将补御史阙员,师鲁亟奏:“宋璟召自广州,道中不与杨思勖交一谈。李鄘耻为吐突承璀所荐,坚辞相位不拜。士大夫未论其才,立身之节,当以璟、鄘为法。今其人朋邪为迹,人所切齿,纵朝廷乏才,宁少此辈乎?臣虽不肖,羞与为伍。”命乃寝。继累章论除职帅藩者:“比年好进之徒,平时交结权幸,一纡郡绂,皆掊克以厚包苴,故昔以才称,后以贪败。”上出其疏袖中,行之。
十年,繇太府少卿为国子祭酒。初,上谕执政择老成端重者表率太学,故有是命。首奏:“宜讲明理学,严禁穿凿,俾廉耻兴而风俗厚。”师鲁学行素孚规约,率以身先,与诸生言,孳孳以治己立诚为本,艺尤异者必加奖劝,由是人知饬励。上闻之喜曰:“颜师鲁到学未久,规矩甚肃。”除礼部侍郎,寻兼吏部。
有旨改官班,特免引见。师鲁献规曰:“祖宗法度不可轻驰,愿始终持久,自强不息。”因言:“赐带多滥,应奉微劳,皆得横金预外朝廷会,如观瞻何?且臣下非时之赐,过于优隆;梵舍不急之役,亦加锡赍。虽南帑封桩不与大农经费,然无功劳而概与之,是弃之也。万一有为国制变御侮,建功立事者,将何以旌宠之?”高宗丧制,一时典礼多师鲁裁定,又与礼官尤袤、郑侨上议庙号,语在《袤传》。
诏充遗留礼信使。初,显仁遗留使至金,必令簪花听乐。师鲁陛辞,言:“国势今非昔比,金人或强臣非礼,誓以死守。”沿途宴设,力请彻乐。至燕山,复辞簪花执射。时孝宗以孝闻,师鲁据经陈谊,反复慷慨,故金终不能夺。
迁吏部侍郎,寻除吏部尚书兼侍讲,屡抗章请老,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泉州。台谏、侍从相继拜疏,引唐孔戣事以留行。内引,奏言:“愿亲贤积学,以崇圣德,节情制欲,以养清躬。”在泉因任,凡阅三年,专以恤民宽属邑为政,始至即蠲舶货,诸商贾胡尤服其清。再起知泉州,以绍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
师鲁自幼庄重若成人,孝友天至。初为番禺簿,丧父以归,扶柩航海,水程数千里,甫三日登于岸,而飓风大作,人以为孝感。常曰:“穷达自有定分,枉道希世,徒丧所守。”故其大节确如金石,虽动与俗情不合,而终翕然信服。嘉泰二年,诏特赐谥曰定肃。
——《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颜师鲁传》
2. 陈谏译教子译文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②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译文 太尉陈尧咨是翰林学士的时候,他有一匹恶马,不能够驾驭,踢咬伤了很多人了。
一天早上,他的父亲谏议进入马厩,发现这匹马不见了,于是质问养马的人,养马的人说:“翰林学士把它卖给商人了。”谏议马上对翰林说:“你是贵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止这匹马,旅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给别人啊。”
立刻命令把马取回来,把钱退给买主,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再出卖。这种淳朴敦厚而又深具长者风度的作风跟古人的那种古风有些类似原文: 赵良者,燕人也。
漂泊江湖,疾恶如仇。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
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 *** 也,痛不欲生。义士怒不可遏,径自诣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 *** 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耽耽曰:“何预尔事?”义士?目斥之:“汝非人也,但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
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赵良这个人,祖籍燕赵(今河北一带)。
漂泊江湖之中,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有哭的声音,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见到一个少女面目脏乱,表情非常悲伤,赵良问她怎么了,这才得知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凌,痛苦的不想活了。
赵良愤怒的不可忍耐,径直到了那个村庄,找寻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无辜的小女骇?”一个恶少虎视耽耽的说:“关你什么事?”赵良用眼瞪他并说道:”你不是人啊~是个禽兽。”还没等恶少拔出剑来,赵良的剑已经 *** 了他的心脏,立刻就倒地了。
另一个恶少跪地求饶,赵良割下他的耳朵以示众人,告诉他们不能再做坏事了! 红毛毡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
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
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白话译文 红毛国过去是被允许与中国进行相互贸易的。守边主帅看见他们来的人太多,便禁止他们上岸。
红毛人一再要求:“只要给我们一块毡毯大的地方就够了。”主帅想,一块毛毡毯大的地方容不下几个人,便答应了。
红毛人把毡毯放在口岸边,上面只站得下两个人;他们拉了拉毡毯,就可以让四五个人站在上面了;一边拉一边就不断有人登上岸来,一会儿时间,毡毯就变得约有一亩地那么大,上面已站着几百号人了。这些上了岸的红毛人忽然一起把短刀抽出来,出其不意发动进攻,抢掠了方圆好几里地才离开。
原文: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
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 中。
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
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
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
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
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在吴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
看见的人都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边,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虽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净。
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作乐,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作别的。
又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很郁闷,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译文: 桓温将军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小兵抓住了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子思儿心切,跟着船行驶的方向,飞奔在纤道上沿路哀号,叫声及其凄惨,一直跑了百多里路,久久不肯离去。
后来索性跳到了船上,但一跳到船上就死了。船上的人觉得奇怪,便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肝、肠子等内脏都断成了一寸寸的小节。
桓温查问后,就将那个捉小猴的手下赶走了。 自此,「肝肠寸断」成为后人惯用的成语,形容悲痛欲绝的心情。
小儿不畏虎 苏轼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
3. 这几篇文言文的译文阿小儿不畏虎
苏轼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
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触,庶几(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翻译: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
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4. < > 译文韩魏公器重闳博,无所不容,自在馆阁,已有重望于天下。与同馆王拱辰、定基时有喧争,公安坐幕中阅试卷,如不闻。拱辰愤不肋已,诣公室谓公曰:“此中习器度耶?“公和颜谢之。公为陕西招讨,时师鲁与英公不相与,师鲁于公处即论英公事,英公于公处亦论师鲁,皆纳之,不形于言,遂无事。不然不静矣。y&"-Bq
F)KRw
韩琦稳重宽厚有器量,什么都可以容忍,还在读书时,他的名望就已传遍天下。他曾经与同馆的王拱辰以及御史叶定基,一起赴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拱辰、叶定基经常因评卷而争论,而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王拱辰认为他不帮助自己,到他的房子里说:“你是在修养度量吗?“韩琦和颜悦色地认错。韩琦在陕西征讨叛军时,颜师鲁与李*不和,颜师鲁在韩琦处谈论李*的坏话,李*在韩琦处也讲颜师鲁的坏话,韩琦都听着,却从不泄露出去,所以相安无事,否则就不得安宁。
5. 宋史谢深甫传 原文翻译原文: 谢深甫,字子肃,台州临海人。
少颖悟,刻志为学,积数年不寐,夕则置瓶水加足于上,以警困怠。父景之识为远器,临终语其妻曰:“是儿当大吾门,善训迪之。”
母攻苦守志,督深甫力学。 中乾道二年进士第,调嵊县尉。
岁饥,有死道旁者,一妪哭诉曰:“吾儿也。佣于某家,遭掠而毙。”
深甫疑焉,徐廉得妪子他所,召妪出示之,妪惊伏曰:“某与某有隙,赂我使诬告耳。” 越帅方滋、钱端礼皆荐深甫有廊庙才,调昆山丞,为浙曹考官,一时士望皆在选中。
司业郑伯熊曰:“文士世不乏,求具眼如深甫者实鲜。”深甫曰:“文章有气骨,如泰山乔岳,可望而知,以是得之。”
知处州青田县。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颜师鲁、礼部侍郎王蔺交荐之。
孝宗召见,深甫言:“今日人才,枵中侈外者多妄诞,矫讦沽激者多眩鬻。激昂者急于披露,然或邻于好夸;刚介者果于植立,而或邻于太锐;静退简默者寡有所合,或邻于立异。
故言未及酬而已龃龉,事未及成而已挫抑。于是趣时徇利之人,专务身谋,习为软熟,畏避束手,因循苟且,年除岁迁,亦至通显,一有缓急,莫堪倚仗。
臣愿任使之际,必察其实,既悉其实,则涵养之以蓄其才,振作之以厉其气,栽培封殖,勿使沮伤。”上嘉纳。
问当世人才,对曰:“荐士,大臣职也。小臣来自远方,不足以奉明诏。”
上颔之,谕宰臣曰:“谢深甫奏对雍容,有古人风。”除籍田令,迁大理丞。
江东大旱,擢为提举常平,讲行救荒条目,所全活一百六十余万人。光宗即位,以左曹郎官借礼部尚书为贺金国生辰使。
绍熙改元,除右正言,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知阁门事韩侂胄破格转遥郡刺史,深甫封还内降云:“人主以爵禄磨厉天下之人才,固可重而不可轻;以法令堤防天下之侥幸,尤可守而不可易。
今侂胄蓦越五官而转遥郡,侥幸一启,攀援踵至,将何以拒之?请罢其命。” 进士俞古应诏言事,语涉诋讦,送瑞州听读。
深甫谓:“以天变求言,未闻旌赏而反罪之,则是名求而实拒也。俞古不足以道,所惜者朝廷事体耳”右司谏邓驲论近习,左迁,深甫请还驲,谓:“不可以近习故变易谏官,为清朝累。”
二年,知临安府。三年,除工部侍郎。
入谢,光宗面谕曰:“京尹宽则废法,猛则厉民,独卿为政得宽猛之中。”进兼吏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官。
四年,兼给事中。陈源久以罪斥,忽予内祠,深甫固执不可。
姜特立复诏用,深甫力争,特立竟不得入。张子仁除节度使,深甫疏十一上,命遂寝。
每禁庭燕私,左右有希恩泽者,上必曰:“恐谢给事有不可耳。” 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知建康府,改御史中丞兼侍读。
上言:“比年以来,纪纲不立。台谏有所论击,不与被论同罢,则反除以外任;给、舍有所缴驳,不命次官书行,则反迁以他官;监司有所按察,不两置之勿问,则被按者反得美除。
以奔竞得志者,不复知有廉耻;以请属获利者,不复知有彝宪。贪墨纵横,莫敢谁何;罪恶暴露,无所忌惮。
隳坏纪纲,莫此为甚。请风厉在位,革心易虑,以肃朝著。”
礼官议祧僖祖,侍讲朱熹以为不可。深甫言:“宗庙重事,未宜遽革。
朱熹考订有据,宜从熹议。” 庆元元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迁参知政事,再迁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内侍王德谦建节,深甫三疏力陈不可蹈大观覆辙,德谦竟斥。进金紫光禄大夫,拜右丞相,封申国公,进岐国公。
光宗山陵,为总护使。还,拜少保,力辞,改封鲁国公。
嘉泰元年,累疏乞避位,宁宗曰:“卿能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以言去。”召坐赐茶,御笔书《说命》中篇及金币以赐之。
有余嘉者,上书乞斩朱熹,绝伪学,且指蔡元定为伪党。深甫掷其书,语同列曰:“朱元晦、蔡季通不过自相与讲明其学耳,果有何罪乎?余哲虮虱臣,乃敢狂妄如此,当相与奏知行遣,以厉其余。”
金使入见不如式,宁宗起入禁中,深甫端立不动,命金使俟于殿隅,帝再御殿,乃引使者进书,迄如旧仪。 拜少保。
乞骸骨,授醴泉观使。明年,拜少傅,致仕。
有星陨于居第,遂薨。后孙女为理宗后,追封信王,易封卫、鲁,谥惠正。
译文: 谢深甫字子肃,台州临海人。少年时就聪颖灵悟,立志求学,连续几年很少睡觉,晚间就打一瓶水把脚放在上面,来警醒困倦劳乏。
父亲谢景之知道他有远大的才识,临死时对妻子说:“这个孩子将要光大我们的门户,好生教育启迪他。”母亲刻苦守节,督促谢深甫努力学习。
乾道二年进士及第,调为嵊县尉。年成有饥荒,有死在路旁的人,一个老太婆哭诉说:“是我的儿子。
在某人家做雇工,被打死了。”谢深甫感到怀疑,慢慢查访到老太婆的儿子在别处,召老太婆来指给她看,老太婆惊恐伏在地上说:“某人和某人有仇,是贿赂了我让我诬告的。”
越地守帅方滋、钱端礼都推荐深甫有朝廷大官的才干,调昆山县丞,任浙江曹试考官,当时有名望的士人都被选入。司业郑伯熊说:“文士世间并不缺少,要寻求有眼力如同谢深甫这样的实在很少。”
谢深甫说:“文章有气格风骨,就如同泰山高峰,可以一望而知,因此得到了他们。”为处州青田县知县。
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颜师鲁、礼部侍郎王蔺交章推荐他。孝宗召见,谢深。
6. 8.义士赵良9.于令仪悔人10.韩琦大度11.县令挽纤12秦西巴纵麑的译文1、义士赵良
赵良是河北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见有哭声,就快步到了一间茅屋,看见一位少女,蓬头垢面,哭得很伤心。赵良就问她什么事,一问才知道她被某个村子的两个恶少 *** 了,因此痛不欲婶。赵良一听怒不可遏,径直来到这个村子,要两个恶少出来,责备他们说:“你们为什么 *** 无辜少女?”一个恶少虎视耽耽地说:“ *** 什么事?”赵良斥责道:“你不是人,简直就是禽兽啊!”还没等恶少出剑,赵良剑已刺进了恶少的胸膛,恶少立即就倒在了地上。另外一个恶少跪伏在地上求饶,赵良斩下了他的耳朵示众,以警告他不得为非作歹。
2、于令仪诲人
曹州(今山东荷泽)人于令仪,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於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於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麽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於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於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於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於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於成了良民。乡里的人们,都称道於令仪是名善士。於令仪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子侄辈,建立学堂并聘请有名的儒士来教导他们,他的儿子於伋,侄儿於杰与於效,后来都相继考中了进士,他们於家现在是曹南一带的名门望族。
3、韩琦大度
韩琦稳重宽厚有器量,什么都可以容忍,还在读书时,他的名望就已传遍天下。他曾经与同馆的王拱辰以及御史叶定基,一起赴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拱辰、叶定基经常因评卷而争论,而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王拱辰认为他不帮助自己,到他的房子里说:“你是在修养度量吗?“韩琦和颜悦色地认错。韩琦在陕西征讨叛军时,颜师鲁与李*不和,颜师鲁在韩琦处谈论李*的坏话,李*在韩琦处也讲颜师鲁的坏话,韩琦都听着,却从不泄露出去,所以相安无事,否则就不得安宁。
4、县令挽纤
有个叫何意于的人,说不清楚是哪里的人了,何意于当官的时候,为益昌县令。县距离州府四十里,州府的老大、刺史崔朴有一次趁着春天气候好与宾客坐船玩到了益昌,要县令去找几个农民拉纤。何意于县令亲自去拉纤。崔朴吃惊的问为什么这样亲自拉纤。易于说:“刚到春天,老百姓要么去耕地要么在养蚕,就我没有事,我就来给你拉纤吧。”崔朴很惭愧,和他的朋友宾客赶快遛走了。
5、秦西巴纵麑
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7. 韩琦大度的译文 韩琦为宋之重臣,甚有名韩魏公器重闳博,无所不容,自在馆阁,已有重望于天下。与同馆王拱辰、定基时有喧争,公安坐幕中阅试卷,如不闻。拱辰愤不肋已,诣公室谓公曰:“此中习器度耶?“公和颜谢之。公为陕西招讨,时师鲁与英公不相与,师鲁于公处即论英公事,英公于公处亦论师鲁,皆纳之,不形于言,遂无事。不然不静矣。
韩琦稳重宽厚有器量,什么都可以容忍,还在读书时,他的名望就已传遍天下。他曾经与同馆的王拱辰以及御史叶定基,一起赴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拱辰、叶定基经常因评卷而争论,而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王拱辰认为他不帮助自己,到他的房子里说:“你是在修养度量吗?“韩琦和颜悦色地认错。韩琦在陕西征讨叛军时,颜师鲁与李*不和,颜师鲁在韩琦处谈论李*的坏话,李*在韩琦处也讲颜师鲁的坏话,韩琦都听着,却从不泄露出去,所以相安无事,否则就不得安宁。
8. 《韩琦大度》的译文韩魏公器重闳博,无所不容,自在馆阁,已有重望于天下。
与同馆王拱辰、定基时有喧争,公安坐幕中阅试卷,如不闻。拱辰愤不肋已,诣公室谓公曰:“此中习器度耶?“公和颜谢之。
公为陕西招讨,时师鲁与英公不相与,师鲁于公处即论英公事,英公于公处亦论师鲁,皆纳之,不形于言,遂无事。不然不静矣。
y&"-Bq F)KRw 韩琦稳重宽厚有器量,什么都可以容忍,还在读书时,他的名望就已传遍天下。他曾经与同馆的王拱辰以及御史叶定基,一起赴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
王拱辰、叶定基经常因评卷而争论,而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王拱辰认为他不帮助自己,到他的房子里说:“你是在修养度量吗?“韩琦和颜悦色地认错。
韩琦在陕西征讨叛军时,颜师鲁与李*不和,颜师鲁在韩琦处谈论李*的坏话,李*在韩琦处也讲颜师鲁的坏话,韩琦都听着,却从不泄露出去,所以相安无事,否则就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