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些人不适应,但无可奈何, 历史 的漩涡,总是令人那么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商鞅作为一个极具盛名的 历史 人物,无疑被推到了 社会 、 历史 的风口浪尖上,遭受无数人审视、探讨,这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谁叫他的所作所为,造就了后来秦国的不可一世,进而统一了诸夏,影响华夏数千年。 如此人物,后辈看之,必不会等闲视之,肯定是慎之又慎,极为小心,生怕触及了某些人的逆鳞,发生一些不可言说的事情。
好了,言归正传,说说商鞅的命运。 在古代,个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例子,那是少之又少,万年难遇。恐怕除了刘邦、朱元璋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因而商鞅的命运他说了不算,要么天意如此,要么君王如此。即使他本人那么厉害,还是于事无补,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说来也是可悲,但人力岂能回天,古代更是如此。所以说,商鞅的命运几乎是注定了,必死无疑,人人都是看客。 诚然做了大胆的假设,可商鞅不死,哪有后来的 历史 ,哪有今天人们对他的认知。换言之,倘若 历史 真的能变,那就不是原来的 历史 了,人亦复如是。
具体而言,商鞅继续被重用,得罪的可不仅仅是贵族阶级,还有他们的代言人。 一旦商鞅的利用价值用完,那么就是他的死期到了,快的让人发指。显然,秦王必然是第一个下达命令之人,正是提前应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句古话。一来,商鞅身居高位越久,得罪之人越不能安然入睡;二来,商鞅一直被重用,秦王威望何在,忌惮是必然。如此一来二去,商鞅焉有不亡的道理。或许,他不亡,秦国社稷就要亡了,二者孰轻孰重,却是一目了然。先前,商鞅只是变法以谋权,后来则是变法以亡国了。 故商鞅下场势必极为凄惨,乃至不忍直视,以深刻阐释 “活的越久,遭罪越大” 的人生哲理,说来也是没谁了,徒留一声唏嘘而已。
总之,假设商鞅之命运,必然产生非同寻常的后果。除了大势不变外,自然也有反噬之存在,却是更加注定了他异于常人的生命起伏,可谓天道不可欺也。商鞅的死是必须的,秦惠文王不可能留下,如题主所想接着重用,那是不可能的。商秧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暴炸?破坏力无边。
商鞅是有才无德的人。性格缺陷是其悲情而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困素。
首先肯定他是当时的天下奇才。在魏国时,与大夫公孙痤诽谤时政,言无不中,深得激赏,公孙痤临死之时,向魏惠王荐贤,说商鞅能力强于自己十倍,希望自己死后让他接班,也该着商鞅能成大业于秦。这个魏惠王就是个二X。展转入秦后,商鞅的抱负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通过变法得以完成。变法后秦国加快了蚕食六国的步伐,客观上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应当肯定并予以赞颂的。
商鞅变法是其法家思想的 社会 尝试,但成功了。成功得出乎意料。这是短平快的速成。商鞅说给秦孝公的话,有二处,很耐心深思。‘’小民狃于目前之安,不顾百世之利,可与乐安,难于虑始‘’。意思是不用跟老百姓讲什么道理,法在,执行就是了。还有‘’欲强兵莫如劝战,诱之以重赏,而后民之所趋,胁之以重罚,而后民之所畏。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这些话,不难看出老百姓在商鞅心里的位置,他们不过是被利益驱使的会说话的动物而已。
回过头来,看看商鞅变法实现的过程。新法既出,百姓说好不行,说坏也不行。商鞅说:‘’言不便者,梗令之民也,言便者,亦媚令之民也。‘’悉籍其姓名,发配到边境为戍卒。大夫甘龙丶杜挚私议新法,贬为庶民。因太子言变法之非,坐罪于师傅,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太师公孙贾鲸面。仅一天,因言变法之非,就诛杀70O余人,渭水为之尽赤,哭声遍野。可见变法执行起来有多血腥,有多残忍。
为更好坐稳宠臣之位,得势后商鞅首选进功之地便是魏国,他要求百姓以信,而他都却用极卑鄙的手段诓骗了与之厚交的魏将公子卯,几乎是兵不血刃拿下吴城。其实换一种方式,以秦国当时的军力拔城,并不费吹灰之力,从这,就足见商鞅的人品如何?因战功,商鞅被秦孝公赐为列侯,封商于之地七百里,故后世称其为商君。功成名就,更加恣肆拨扈,府里府外皆道路以目,能听到的都是千篇一律奉承话。谋士赵良劝其激流勇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他惨然而无所应。秦惠文王继位,宣告了商鞅悲惨命运的开始,为自保去魏国,魏国没有容身之地。投宿没有照身之贴,这是他当年订的法规。最后,无路可逃,束手被擒。
秦惠文王以五牛分尸的极刑处决了商鞅。他这么做,自然有对被损害利益的贵族阶层的感情弥补。但也不能忽视底层百姓的呼声。商鞅死时,百姓争啖其肉,须臾而尽。所以说客观形式决定秦惠文王不可能留用商鞅,他必须死。因为变法连着血腥,国运兴于民心。
谈秦说汉(217)假如商鞅没有被车裂,而继续被秦惠王 嬴 驷重用,结果会怎样不同?
历史 没有假如,但也可以马后炮做出一些分析。如果商鞅仍然被秦惠文王嬴驷重用,结局会有两个可能。第一,秦国立即强大, 扫灭六国的时间会大幅提前 ,但这个可能性很小;第二,也可能会 导致国内矛盾加剧,形成内乱 ,嬴驷被迫下课。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制定刑罚、轻罪重判,土地私有、按头征税,推行郡县、统一管理,军功爵位制、废除世袭。其中无论哪一条, 虽然都对国家整体发展十分有利,但伤害到了氏族利益 ,所以根基深厚的秦孝公在世时,变法也阻力重重。
刚刚继位的嬴驷如果继续变法,且能得到氏族的支持。毫无疑问,在军功爵位制的重赏之下,秦军的作战会更加勇敢;国家统一收税,国库会更加充盈;当然,重刑罚之下,奸盗也会减少。 因此国富兵强的秦国,东扩的时间会大大地提前 。
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刚刚从民间来到王宫的嬴驷,如果继续重用商鞅,能不能得到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氏族势力支持呢?很明显这般老家伙不会把根基不牢的嬴驷放在眼里。因此,嬴驷即位的第一件事,是团结氏族势力,坐稳自己的君位。
秦国九都八迁,每一个旧都都有一股旧势力,虽然说在国家扩张的大事上,大家目标一致,但涉及个人利益,各人就都有各人的心思了。试想将氏族的土地私有,收税又归了国库;实施郡县制,曾经的封地突然没了;变成富了国家穷了私人。
春秋的氏族势力非常强大,若所有氏族势力团结在一起,氏族的私人军队数量甚至比国君的正规军队还要多。因此,氏族势力不可小视。秦孝公在世时推行变法,各氏族在变法前并不知道变法对他们的实际影响有多大,所以变法在观望中推进。
但变法有一段时间了,虽然老百姓渐渐开始习惯了变法所带来的好处,但氏族势力也真正看清了变法在夺走他们的利益。因此,只要嬴驷继续变法,氏族势力就会团结在一起***同反对嬴驷。 如果嬴驷坚持变法,那么大概率会引发秦国的内战 。
虽然在 历史 上,秦国并没有发生过内战,但利益当头,嬴驷不能冒这个险。那嬴驷有什么办法团结氏族势力,领导秦国前进呢?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杀商鞅,没有商鞅变法,氏族就不会流那么多血。正好商鞅也不招嬴驷喜欢,大家目标一致。
当然,杀了商鞅之后,所有人的心情也开始平静下来了。这时,商鞅的那一套规则,该用的还是得用,毕竟变法是为国家的利益量身定制的,只是推行的节奏温和一些。这时该杀的人也杀了,矛盾没有那么尖锐了,氏族势力的心情也平复了。
所以,秦孝公死后,商鞅不死,嬴驷无法迅速集权。 如果嬴驷强行继续重用商鞅变法,则会引发秦国的氏族作乱,百姓因刑罚过严作乱 。一旦内乱形成,各有氏族势力会因为反商鞅变法而***同反对嬴驷。 内乱中的秦国,对中原还能造成什么影响呢?
2020/10/14
知常容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如果商鞅继续被秦惠文王嬴驷重用,那么秦国统一天下之后,不会历二世而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误解了商鞅。
一、后世眼中的商鞅有两个法家人物是绕不开的,一个是管仲,还有一个是商鞅。这两个是实实在在的治国成功经验之人。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管子》中讲怎么让老百姓富民,管子认为只有老百姓富了,才会开始知礼。《商君书》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老百姓过于富有,对国有害,所以必须要弱民。
这两个持完全不同看法的人,治理服务的诸侯国居然都成功了。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商鞅辅佐秦孝公一洗前耻,收复了河西之地,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框架。
据传秦孝公曾经想传位给商鞅,但被拒绝了。
商鞅在后人的眼中就是一个成功的变革家,但是他的法是很严苛的。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却不弃其法,延续酷法,最终成为被百姓畏惧的酷法。
秦法太过于严酷,最终使得百姓举事,秦历二世而亡,如果算上子婴,那就是三世。
所以有人感叹商鞅成就了秦国,却也毁掉了秦国。
二、为什么要用酷法大家都知道商鞅之法很残酷,但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商鞅之法会这么残酷?
当时秦国并不是后世印象中的强大,相反是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内部公室势力很强大,国君更换动荡不安。对外受魏国欺负,河西之地落入魏国之手,秦孝公的父亲不得不迁都以避魏国之锋芒。
这就是当时秦国的局面,这与大家印象中的秦国完全是两回事。
当时秦孝公提出: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体现了秦孝公之大决心和急切之心。
要想快速转变,只能用脱胎换骨之术,那就是再造一个秦国,所以商鞅用了急法,处分了很多人,包括连太子都不放过。这样很快将秦国带入了预期轨道,当然代价是相当大,很多人因为犯法被处死,反对和有异见之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其过程是充满血腥。
三、你误解了商鞅为什么说误解了商鞅呢?因为商鞅不止《商君书》,他有三套。他见秦孝公之时,有过三次会面,第一次说帝道,秦孝公没兴趣,第二次说王道,秦孝公听懂一点,第三次说霸道,秦孝公被打动了。
什么是霸道?就是春秋五霸时的方法,那不是统御天下,而是称霸天下。
商鞅与推荐他去秦孝公的景监对话时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
商鞅是希望能够帮秦国打造一个如同周朝一样长久的王朝,但是秦孝公说我等不及了,所以商鞅只能给他霸道。
如果秦惠文王嬴驷能够重用商鞅, 商鞅就有可能向嬴驷推荐使用帝道,或者王道,给秦国一个转型的机会,因为当时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不需要那么急切。
可惜 历史 没有如果,秦国在霸道之路前行了百年,最终当天下一统之时,霸道显然不能适应,反成了秦国送命之方。
正所谓祸福相依,但 历史 却没有如果。
商鞅如果没有被车裂,继续被秦惠文王重用,结果会怎么样呢?我认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来分析下具体的情况。商鞅在秦国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秦法是他制定的,他是开创者和奠基人,除了秦孝公就要数商鞅了,说他是法圣也不为过。
商鞅在秦国变法五年,秦国变得富强起来,周天子就割肉送给秦孝公向他表示祝贺,诸侯们也纷纷来祝贺。在变法的第三个年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大良造,接下来对魏国的战斗胜利,让商鞅走上了自己权力的巅峰。
商鞅通过变法和在战场上破魏的战功,被秦孝公封为商君,拥有十五个封邑,但是同时也招致老世族们的怨恨。秦孝公这么做,把商鞅放在了矛盾的浪尖上,秦孝公在位商鞅没有什么,一旦秦孝公去世,商鞅就自身难保了。
对于这个问题,商鞅并没有意识到,但一个叫做赵良的人找到了商鞅,劝他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如果贪恋眼前的一切,恐怕旦夕间商鞅就会有杀身之祸。赵良说的明白,你商鞅的一切都来源于秦孝公,一旦没有了秦孝公的庇护,那些怨恨你的人就会蠢蠢欲动,他们绝对不会放过你,你的危机很快就要到来了。但是对于赵良的建议,商鞅的态度是不接受。
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为秦惠文王,太子傅赢虔的门客向秦王告发商鞅,说商鞅有谋反的企图,秦惠文王没有客气,终于到了自己报仇的时候了,他不会忘记年轻时商鞅对自己的“照顾”,于是下令逮捕商鞅好明正典刑。
商鞅不想死,于是逃到了边境,想到客栈去投宿。但是客栈老板不敢接纳他,因为他没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果让他住宿,店主自己就要收到连坐的刑罚。商鞅的变法确实很成功,秦人人人知道有秦法,但是不是人人都知道有商君,于是后来就有了个成语“作法自毙”。
商鞅想到魏国去,魏国人不接受他,因为他曾经用欺骗的手段攻破魏军,并俘虏了公子昂。商鞅要到其他国家去,魏国对其他国家说:“商鞅是秦国要抓的贼,谁收留他,就是和秦国做对!因此我们不把他送还给秦国是不行的!”商鞅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
商鞅只好又回到秦国,到了他的封邑,带领他的属下攻击北面的郑国,想为自己谋求一线生机。本来自己就岌岌可危,为什么要进攻郑国呢?这件事看上去似乎很不合理,难道是商鞅昏了头吗?
秦惠文王发兵进攻商鞅,把他在郑国的境内杀死。秦惠文王把商鞅五马分尸,并对天下说:“所有造反的人,商鞅就是他们的榜样,不要和商鞅学习!”秦惠文王还把商鞅的家族族灭,可谓斩草除根。
秦惠文王必须被除掉商鞅,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秦法在秦国确实深入人心,但是也留下了很多问题,老世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们把矛头对准了商鞅和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秦孝公死了以后,秦惠文王继位,他要安抚老世族的情绪,毕竟这些人实力还在,没有办法在短期没彻底清除,对外来讲,他们也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秦惠文王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给老世族们一个交代,这是秦惠文王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做是施恩于人,作为君主要懂得恩威并用,处死商鞅就是对老世族的恩。
第二需要树立君主的权威。秦惠文王刚刚登上君位,他的前面有两座大山,第一个是父亲秦孝公,几乎不可超越,但秦孝公已经死了,自己成为了秦君,但并不意味着他就能接替父亲的君威。树立君威的最好办法就是处死商鞅,因为新兴的贵族代言人只能是秦君,老世族的恩主也只能是秦君,商鞅此刻对于秦惠文王,已经不是助力而是最大的障碍了。
一个人的 历史 ,一家之言。
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无疾而终。
记得以前在某本书中看到过,千古一帝秦始皇曾经说过,秦国 历史 两大耻辱,一是秦慧文王嬴驷杀商鞅,一是秦昭襄王赢稷杀白起
这两件事,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过河拆桥
在秦孝公大力支持下,商鞅已经把变法强国的各项基本政策都实施下去了,剩下的无法是照本宣科和解决一些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离开商鞅其实也能进行,所以新仇旧怨之下,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嬴驷借国内守旧贵族发难之际车裂了商鞅,以商鞅之死平息守旧贵族的怨气,而后继续推行变法,就君王权术来说,那是玩的出神入化,杀其人而不改其政,只是这件事没有对秦国强盛造成太大影响,影响的更多的是嬴驷自己的名声,杀商鞅这件事成了嬴驷一生的污点,在嬴驷的时代里,外地人才入秦国的记录明显变小,无非就是怕再被卸磨杀驴了
那么假如嬴驷不杀商鞅,继续重要他,为带来什么变化呢
首先,秦国强盛的结果不会变,二且有了商鞅亲自坐镇,变法的执行力度只会更大,秦国将更加快速的强盛起来,有了上扬这个活招牌在,那些想要一展抱负的人才会络绎不绝的投奔秦国,秦国上下一心,人才不断来投,国力日渐强盛,那秦国统一六国的速度会大大增加 ,嬴驷本人也不用张史书上留下心胸狭窄,擅杀功臣的评价了
历史 的现实是没有假如的,但若要站在推理的角度,也可探讨一下商鞅不被车裂而秦国将会出现的可能结果。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理顺一下秦国的脉络,如,秦国是怎样建立的?到商鞅时,秦国的现状如何?商鞅变法改变了什么?只有这祥,才能推导出若商鞅不被车裂的秦国结局。下面,我分而述之。
在公元前约770年前,世界上是没有秦国的,有的只是一户姓赢的人家。这赢姓人家的祖先中,有一个叫非子的人,他在周朝天子门下养马,也就是赶马车的马夫。一次,在西周东迁的过程中,非子立下了战功,得到了周天子赏赐的一块封地,这块封地便是秦国的最早原形。
赢人获得的这块封地在甘肃省的清水县境内,方园不足50里,因天水叫秦洲,故称为秦国。后来,历代秦人扩地相传,领地向四川一带发展,变成了有模有样的可进行抗衡角触的诸侯国。到商鞅所在的那个年代时,秦国的国君是秦孝公。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秦国变得更强大,把秦国的综合国力排名靠前。为此,他想了一个招贤纳士的好办法,并张榜公布,说是有人能够提高秦国的国力者,即予重用,赐给土地。重尝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引来了商鞅的揭榜应聘。
商鞅有何能耐提高秦国的国力呢?他还真有办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他在全国推行了变法。他的变法内容主要有以下二点,一是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对于这点,我想具体再说明一下。所谓井田制,就是土地划成一块块的井字型,这些土地统统归国家所有,也就是公有。那时的“公",实际是最大的私,归皇帝一人所有,有道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皇帝就是“公"的象征。然而,这个“大公”的土地,慢慢的却被皇帝割让成一块块的小私。皇帝为了更好地维持统治,让皇亲国戚和有功将士对他感恩戴德,便把一块块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百姓一起赏封给他们。于是,一个若大的周朝天子国,便变成了无数个诸侯小国,以至到后来,天子都没有了领地,都要看诸候国国君的脸色,无栖身之地,导致了周朝的灭亡。变法的第二条是奖励耕战。对于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也就是国家的兵源用不着派给每户,而是国家用钱去买。这两样主要的变法,都是事关国体和民生的变法,所触碰的都是皇亲国戚和富人地主的利益。要毁除井田制,就是把他们拥有的土地拿出来分给百姓,这等于是一场不见硝烟的革命。因此,这些富人地主对商鞅恨之入骨,待老皇帝死而新皇执政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商鞅被车裂后,保守派死灰复燃,变法归于失败。如果文惠王执行既定国策,不是车裂而是继续重用商鞅,秦国的富强很定会来得更早些,秦国的统一也将会提前。
先说说商鞅:
战国时代,各国都在争霸图强,要想称霸,必须变法,从魏国的李悝变法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无论是政治法律还是军事各国都想变革突强。
再说说秦孝公为何变法?商鞅是怎样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秦孝公一即位就想改变现状,想想先祖秦穆公时何等威风,孝公要以穆公为标杆,秦国的衰弱必须到此为止。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求天下的贤才,谁能使秦国富强就给他一些封地。不再像他父亲秦献公一样独自去实行变法革新。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秦国的, 商鞅通过秦孝公跟前红人 宦官景监 的推荐来见秦孝公,景监一***向孝公推荐了四次,只有第四次的相见交谈甚合孝公心意。
商鞅讲“帝道”,讲“王道”,这些都离秦孝公太遥远,不切实际,他要急功近利地改变秦国的现状,在他有生之年就能看到秦国的崛起与强大,所以商鞅讲的“霸道,霸术”最合他的心意。
秦孝公与商鞅制定变法的内容是: 清理户籍、废除井田、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统一度量、高扬秦律。 当然变法之初肯定遇到重重阻力,但秦孝公下定决心变法,先给了商鞅一个 左庶长 的职务,庶长原来都是秦国贵族,庶出的德高望重的公子担任。
最后商鞅与秦孝公商议惩罚太子的师傅,一个是太子的老师 公子虔 (秦孝公庶出的哥哥),一个是负责太子生活起居的师傅 公孙贾 。公子虔受劓刑(割鼻子),公孙贾受黥刑(脸上刺字)。
商鞅新法实行十年,秦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新法严禁私斗,奖励战功。立了战功立即加爵,爵分二十等。而私斗轻则肉刑,重则杀头,贵族集团的械斗彻底禁止。 秦人怯于私斗,勇于公战,军队迅速强大。商鞅升为大良造。
商鞅又把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此后秦都城一直在咸阳。与魏国开战两战皆胜,周天子送来胙肉(文武胙)。
商鞅被封商君后两年,秦孝公去世,太子 赢泗 即位就是 秦惠文王 。
秦惠文王一即位先拿商鞅开刀,公子虔与公孙贾的鼓动是次要的,惠文王深恨 商鞅不该拿他来立法,太不给自己面子。
还有最重要的是秦国现在人人都知道有商君,谁还知道有我这个秦王?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权利中心,商鞅必须死!
结果给商鞅捏造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抓捕商鞅,商鞅逃回魏国,可是魏国人也恨死他了,因为秦魏两国开战时,商鞅打感情牌骗了带兵的 公子卬 ,魏国人要把商鞅遣送秦国,商鞅又逃回秦国,结果连旅店也住不了,因为他制定的法律是住宿必须有身份证,商鞅不禁长叹:我制的法太厉害了,把我自己制住了。
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抵抗了一阵,哪里是国家军队的对手,商鞅最后被车裂。
、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开始于秦孝公,完成于秦始皇,其间经历了七代国君150年,在这段时间里充满了变法与反变法,复古派与改革派的斗争。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县制,发展农业生产,使秦国地主阶级的力量强大起来,国家"乡邑大治″富强起来。但他的变化革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奴隶主阶级不满和颃抗。
在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上位,他推行了一条与商鞅完全不同的政治路线,商鞅的变无法推行下去了,复辟势力立刻进行反攻倒算,奴隶主贵族用"车裂″的酷型杀害了商鞅。
商鞅的失败告诉我们,不依靠人民,对地主阶级的自身的力量缺少足够的估计和自上而下的变法路线是难以成功的。他也摆脱不了那个阶级所特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但是,不管商鞅死与不死,封建制度终究要取代奴隶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 规律,仅管道路有反复有曲折。最终,秦始皇继承了商鞅、范睢的事业,在中国完成了封建统一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