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一种情况,即自己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某人的死亡或灾难,但因为自己的行动或决策,间接地导致了这些不幸事件的发生。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意思是指虽然自己没有直接杀害某人,但因为某人的死与自己有关,因此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愧疚。
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东晋时期,王敦和王导两兄弟在朝中势力很大,但他们的权力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反对。其中,伯仁是反对王氏兄弟的一位大臣。然而,在一次宴会上,王导喝醉了酒,误以为伯仁也是反对他们的人,于是让下属把他杀了。
后来,王导得知真相,原来伯仁并没有反对他们,反而还是他们的朋友。王导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他知道伯仁是因为自己而被误杀的。于是,王导感叹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句话因此流传至今,成为一句尽人皆知的谚语,比喻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类似的典故:
类似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比较著名的还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讲的是韩信的故事。
萧何是秦朝末年汉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则是刘邦手下的另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能。
在刘邦与项羽的战争中,韩信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打败项羽的军队。然而,在战争结束后,韩信的权力逐渐增大,引起了萧何等人的担忧。最终,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到未央宫,将其杀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也是用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