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是山西省宗教工作重点县,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三大宗教,信教群众10300人,分布在12个乡镇197个村,占总人口的2%,有教职人员43人。
天主教于1746年传入文水县,有信教群众2200人,除18岁以下慕道友外,实有教徒1412人,其中男640人,女772人,分布在7个乡镇39个村。有两个天主教聚居村,西城乡新立村和南安镇小南安村,其中新立村是吕梁市最大的天主教聚居村,有860人。有天主教堂三所,分别在新立村、小南安村、北峪口村,新立村有教会医院一所,有修女院一所,有神甫3名,修女10名。批准的天主教活动场所五处,分别在新立村、小南安村、北峪口村、南庄村、北齐村。
基督教于1912年传入文水县,有信教群众6000人,除慕道人员外,正式受洗教徒2417人,其中,男565人,女1852人,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123个村,有长老2人,执事24人,批准的活动场所九处:土堂村、开栅村、武良村、门世村、大象村、百金堡村、下曲村、东石侯村、武陵村。有基督教堂两所,分别在门世村和土堂村。
佛教传入文水县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有信教群众2100人,批准的佛教活动场所三处,分别是开栅镇武陵村观音寺,胡兰镇王家堡村观音寺,孝义镇上贤村梵安寺。有比丘3名,比丘尼1名。文倚村、方圆村、南庄村、土堂村、西街村、北街村、北关村、东庄村、南安村等地也有佛教徒。 上贤塔传说
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神秘色彩。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狄青传说
传说狄青乃是天界武曲星君下凡;又说狄夫人乃西夏双阳公主。戏曲舞台上歌颂狄青的剧目如《珍珠烈火旗》《狄杨合兵》等,历代吟咏狄青的诗词如:狄武襄吟(明)。
凤凰城传说
文水城因状似凤凰,故有凤凰城之称。民间传说,在文水城快修成时,忽然有位白发老翁对领工人员说:“这座城头枕子夏山,足踏文峪河,古有‘凤鸣岐山’,你们来个‘凤鸣西山’岂还甚好”。说罢飘然离去。官府按照老翁提示,将东西重门改向朝南开,东与私评村、西与土堂村连起来,为凤凰的两翅,北重门向东开,与北关连起来,为凤凰之头:重南门朝南开,与南关连接,为凤凰的尾巴;岳村、冀周两村为凤尾上的长翎。又在城内中心处盖了1座市楼,在市楼底下打了1眼水井,为凤凰的心脏;在北关的北头盖了1座真武阁,阁的左右各凿水井1眼,为凤凰的双眼。同时,在北门外立一照壁,壁上镶刻“凤凰城”三个字。从此,文水凤凰城的美名便远近传扬。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间原生态打击乐,队伍庞大,道具服装种类特多,起源于祭祀文祀和农耕文化。
桥头大鼓
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因源于文水县桥头村,主奏乐器又是一种罕见的巨鼓,故名。大鼓又称“九龙混天雷公鼓”,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一半持重达4斤的大铙,一半持重达7斤的大钹。传世鼓谱为《龙游八卦雷公鼓》。
文水长拳
文水长拳左家拳是北方武术拳种的一种,由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始创,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孝子渠村座落在文水县城西南,背靠吕梁山,世称“拳窝子”。
马西铙
马西铙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音乐,流传于马西一带。演奏时,以铙为中心,钹、镞、鼓陪衬,故称“马西铙”。
跌杂则
跌杂则是流传于文水县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从民谣、民谚、民间杂话中逐渐集中、提炼、综合而形成。用一人多角、合辙押韵的方式叙述故事。文水跌杂则内容丰富,语言顺口易记,传唱至今。
福胜锣鼓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打击乐。其渊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远古时期,文水境内有一“小鸭村”。村民为了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就采取敲锣打鼓的方式惊吓野兽,喜庆活动也常用来表演助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
刘三推车
刘三推车是一个以唱、舞,贯传整个表演过程的舞蹈,它边舞边唱,形式活泼。角色一生一旦。“刘三推车”清光绪年间由祁县民间老艺人双龙师傅传入文水。
三弦书
三弦书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用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逗乐取笑的一种艺术形式。文水三弦书是文水特有的曲艺艺术之一。
混秧歌
混秧歌是一种不上舞台的地摊摊民间广场打击乐。所用乐器有:一面铜锣,一个响环,腰鼓数面,镟子和手锣若干,铙钹、水饺各一付。演奏时,每人一件乐器由铜锣开头,响环指挥,围成一圈敲打。
跑报子
跑报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平川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接麻衣仙姑,抬龙王祈雨活动,曾流行在文水一带,盛行于明清时期。
三南抬阁
三南抬阁又称“三南桌棍”,亦叫铁棍,指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而成的类似楼阁或戏台的架子进行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流行于文水县东北区域的南庄镇和西城乡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