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人比喻顶替他人撰写文章之人,又借指替别人办事之人。
捉刀人,是汉语的一则成语,捉刀人原指曹操,泛指具有威慑力的英雄人物;后指拿着笔的旁侍(捉:握、拿。刀:此处指修改竹木简错字的小型工具),引申顶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后人由此典故剪裁“捉刀人”作为一则成语。
宋·刘子翚《建康六感·吴》:“龙翔大耳儿,虎视捉刀人。风云竞追逐,逸轨谁能遵。”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
成语寓意:
“捉刀人”典故中的曹操,是外貌上具有威慑力的英雄人物。曹操要见匈奴使者,想在政治上达到震慑匈奴人的目的,但自以为外形鄙陋,便请仪容清雅的崔琰冒充自己,自己则假扮侍卫,捉刀立于旁。然而,捉刀当侍卫的曹操却掩盖不住一股英雄气,被匈奴使者品定为真正的英雄。曹操雄霸一方,魏晋的基业由他开创。
匈奴使者见曹操的时候,曹操已从一般的诸侯,做到大汉的丞相和魏公,最后被封为魏王,这时的他,功成业就,自然有一股掩盖不住的英雄气。匈奴使者来此,当然也知道魏王是当世英雄。然而,匈奴使者并不认识曹操,他评眼前的这位“魏王”有雅望,评“捉刀人”为英雄。他所依据的只是人的外貌形象。
“捉刀人”意义后来发生了改变。上古的人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错误,因此,“捉刀人”就演变成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也称代替别人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