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直接回答
解析: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东晋时的豪华宅第的衰落,昔日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使人产生无穷的感慨。《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注释:
这首诗,是杜牧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那段生活的抒情之作。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 *** 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象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又干了些什么,留下了什么呢?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