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冠李戴(张冠李戴)
查看《汉语词典》中“张冠李戴”的解释
--------------------------------------------------------------------------------
注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典故明·田艺蘅《留青日札》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卷二十二《张公帽赋》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弄错了对象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相反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押韵词拍掌称快、趋利避害、韩卢逐块、大有人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优存劣败、怀刑自爱、一言不再、栋折榱坏、短平快、......
谜语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邂逅语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英语putZhang'shatonLi'shead<confuseonethingforanother;misnomer>
德文ZhangsHutaufLisKopfsetzen--jnmitjmanderenverwechseln
日语张(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法文coifferPierreduchapeaudeJean<confondredeuxchoses>
语文同步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小学十一册·课文·18
成语示列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
其它使用
◎ 有的出镜率较高的学子甚至对文化典籍一知半解、张冠李戴,闹出了不少笑话。
◎ 若对民间传统进行了歪曲,或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伪民俗”,最终会自我消亡。
◎ 因为假如这样张冠李戴的话,那我们又将回复到经验主义的错误。
◎ 在口语中,儿童只能根据语境(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的线索才能学会辨别词义,否则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 如果忽视分立,将会导致声音或画面的发展没有章法,削减其表现力或准确性;如果忽视对位,轻者会使观众发笑或莫名其妙,重者则会张冠李戴、是非颠倒。
◎ 他于1679年在罗马写的第一部歌剧《张冠李戴》,风格类似田园剧,写一对牧羊女与双胞胎兄弟的爱情,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看后就聘请他为私人歌剧指挥。
◎ 报告文学既然写的是真人真事,当然不允许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编造情节。
◎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会上对张明云的批评,是不是”过火”了呢?不是的,大多数党员对张明云的批评都是实事求是的,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张冠李戴;所举的事实,多数都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只不过是张明云自己没有觉悟到罢了。
2.
张甲李乙(张甲李乙)
注音zhāng jiǎ lǐ yǐ
出处不自克责,反云张甲谤我,李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 汉·张奂《诫兄弟书》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
解释犹言张三李四。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相近词张三李四、张三吕四、阿猫阿狗
押韵词再作道理、久蛰思启、簸扬糠粃、力大无比、无名火起、豪厘之差,将致千里、洞达事理、担当不起、望风披靡、道傍苦李、......
成语举例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
3.
张三李四(张三李四)
拼音zhāng sān lǐ sì
典故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 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
释义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张王赵李、张三吕四、张甲李乙
押韵词指天誓日、桀骜自恃、枉费时日、穷巷陋室、坚心守志、独竖一帜、奉行故事、轻贤慢士、诡形奇制、山陬海噬?、......
英语Tom,DickandHarry
德文MeierundSchulze<HinzundKunz>
成语造句
◎ 他一干活就眼红,管你张三李四,谁要不象他那样拼命干,登时就”训”。
◎ 村长想,小沃村的小康示范村要毁在张三李四这些乌龟王八头上呢。
◎ ’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
◎ 他又不做生意,犯不上去巴结张三李四王麻子。
4.
张王李赵(张王李赵)
拼音zhāng wáng lǐ zhào
典故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梁书·儒林传·范缜》
释义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泛指一般人
近义词张三李四
押韵词不可名貌、谈玄说妙、恩同再造、左拥右抱、龟厌不告、走了和尚走不了庙、一颦一笑、恩恩相报、相视而笑、狐鸣狗盗、......
英语anybody
示例俚语有张王李赵之语,犹言是何等人,无足挂齿牙之意也。宣和间,张子能、王履道、李士美、赵圣从俱在政府,是时张王李赵之语,喧于朝野,闻者莫不笑之。★宋·朱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