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言行相顾 言行相顾
yán xíng xiāng gù
〖解释〗指言行不互相矛盾;语言和行为相互对着看。
〖出处〗《北齐书·魏收传》:“言行相顾,慎终犹始。”
〖示例〗君子~,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宋·邢昺疏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2.黎民百姓
黎民百姓(lí mín bǎi xìng)
解释:指普通老百姓。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普通百姓。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3.恪尽职守
kè jìn zhí shǒu
解释:
恪:认真。尽:完善。 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
例句
每个公务员都应该恪尽职守,不能徇私枉法。
4.自知之明
发音 zì zhī zhī míng
释义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透彻的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
出处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示例 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愤。 ★高阳《草莽英雄》第十三章。 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
5.恣睢 注音:zì suī
字义:放纵,放任。任意做坏事
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来源《史记·伯夷列传》:“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示例这位新官,或是慈祥恺恻,叫人感恩;或是暴戾瓷睢,叫人畏惧,做书的人,都不暇细表。
6.禀请 bǐng qǐng
词义:禀告请示
出处:“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 ,禀请夜间口号。”——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7.管待
guǎndài
[look after;wait on;serve] 照顾接待;用饭菜等招待
例: 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水浒》
婆婆,若有梁山上那两个哥哥来时,好生管待他。——《古今杂剧·黑旋风》
8.茶饭无心
解释:没有心思喝茶吃饭。形容心情焦虑不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拼音:chá fàn wú xīn
近义词:茶饭不思
用法:紧缩式;作状语;指人焦急。含贬义。
示例眼看着一分节礼要被人夺去,更是~,坐立不安。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
9.挖 心 搜 胆
wā xīn sōu dǎn
指苦苦思考,费尽心思
《红楼梦-香菱学诗》: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10.精血诚聚 jīng xuè chéng jù
精 血 诚 聚
意思: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指把心力都聚集在一起。
也指认真学习,费尽心机;呕心沥血地做成了一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