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接龙 - 孔子的资料

孔子的资料

孔子简介 孔子(前五五一 -- 前四七九) 名丘、字仲尼

鲁国曲阜人。 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也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在先秦时代已是显学

到汉武帝后

这个学派更取得思想界独尊的地位。 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传统都是和孔子的学说分不开。 孔子的精神方向及学说主张 a. 孔子的伦理 1. 仁与忠恕 伦理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份。其思想核心 -- 「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中心。 冯 友兰指出「仁」是「人文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在孔子心目中

「仁」是作为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仁」是以个人为基本

而爱人之道就是要拾己及人。 孔子心目中的「仁」

涵盖性很大

包括「孝」、「忠」、「勇」、「礼」及「五德」(则恭、宽、 信、敏、惠)。 「忠、恕」二道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忠」

即尽己(尽个人的责任)及敬事(专注修养自身)

如 此便能「用其力于仁」。至于「恕」即「推己及人」

消极意义是个人应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积极意义则在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 仁与礼 人要达到「仁」的境界

就需要「礼」。孔子的「礼」指「秩序」。孔子主张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提但君臣、父子、朋友、夫妇、长幼等五伦之教。为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又指出

礼必须合乎「仁」、否则便流于形式化

有违礼的原意。 3. 仁与义 孔人明言

人的内心是存养著「仁」的

若人不能分辨是非

陷于罪恶

便提出「义」。「义」

即一切符合「仁」的行为的路向

即指「是非黑白」。但孔子口中的「义」与「不义」是应该与不应该问题

客观的现实

却直接令人随波逐流做孔子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

存著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命。 4. 义命分立 孔子对于客观的限制

态度绝不消极

反而提出「义命分立」

坚决不受「命」的约束。孔子认为

重建周代的礼法制度(即「道」是合乎「义」的事

属「应该要做的事」

但这任务的成功与否

则是「客观事实」

并非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人所能负责的

只在价值是非

不是成败问题。 孔子「义命分立」的中心就见于「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己知之矣」数句

意则纵使知道「道」最终可能是「不行」

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合乎「仁义」之道。 故孔子再三?调人不应受「命」(命运、天命)的限制

应「行其义」、不应着眼于「成败」。 a. 孔子的宗教思想 1. 敬鬼神而远之

祭神如神也 孔子平时很少谈论「鬼神」

<<述而>>篇就记载说:「子不语: 怪、力、乱、神」孔子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所以他认为鬼神应当「敬而之」

民事应当放在神事的前面

而鬼神和死的道理

可以不必细加研究。 孔子对于祭祀

亦只?调人在祭祀中的作用。如<<论语、八佰篇>>说:「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吾不如祭、如不祭」?调祭祀的作用是「崇德报功

慎终追远」。「祭」是人的行为

不必在意是否真正的「神」存在。 a. 孔子的政治理论 1. 重建周礼法度

法先王 孔子指出政治上亦须有合礼的行为

否则天下便不能治平。他说:「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他力倡复古

以达玫天下为公的秩序

又主张「法先王」

希望天下能恢复尧、舜、汤、文、武、周公时代的旧观。 2. 正名 「正名」是和「礼治」相应的。「正名」意即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份

名实相副。所以各人要各守自己职责

不能僭越

因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求各本其名

各尽其责。<<论语˙子路篇>>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与

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

刑法不中 *** 无所措手足。」由于除去「实」

则无「名」可言

故名必务实。因此「正名」是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 3. 德治与仁政 孔子提出「德治」来治国

他说:「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以及「正其身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可见孔子主张道德文治

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达到「为政以德」的地步。 孔子还把「仁」扩充到政治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因此孔子反对战争

刑罚。他认为天下有道

就无须以律法治国

苦统治者「修己治人」

以身作则

教导人民

国家便会大治。 a. 孔子的教育观 1. 有教无类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2.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方法

是「因材施教」合乎现代?调「适应个性」和「注意启发」的教育原理。 3. 学思并重 在治学态度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又注重技艺教育

以六艺教导学生。 4. 均衡发展 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故孔子文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均衡发展。 孔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 政治方面 孔子主张「正名」

?调君臣父子

各本其名

各尽其首

则天下可大治。后来汉儒董仲舒藉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观念提出的「三纲五常」

促使汉武独尊儒术

更大力提倡政权超然于人民之上

「五伦」成为中国历代的社会传统。 b. 伦理思想方面 孔子以仁孝治国

忠恕待人的主张

一直影响中国自汉以后的政治设施和个人修养

而且 *** 了后来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学说

故孟子及其后中国思想的方向

可说大受孔子影响。 c. 教育方面 孔子以没落贵族身份「修德讲学」

首创私人讲学的先河

又将以往只可得于庙堂的知识

转化成人类社会***享的学术遗产

首开学术平民化的风气。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对普及教育贡献至大。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及「学思并重」的教学方法

对后世的教育工作影响亦极深远

故被尊为「万世师表」。 d. 文化方面 孔子曾整理<<六经>>(诗、乐、礼、书、易、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很大的贡献。孔子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

目的为培养成完全的人格。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西元前五五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冬,卒于西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夏二月十一日

活了73岁

弟子不下三千.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

参考: 孔子读本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7043002319

9dog/7000 有好多关于孔子的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鲁国后,当了短暂的大官,先后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创造了明显的政绩。孔子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鼓吹周礼。晚年专门收徒讲学,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孔子在教学的同时,也专心著书立说,编修及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他修建了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

参考: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论语》是什么书? 孔子生前没有写过著作,只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学生才把他的言行和教诲辑录成《论语》一书。2

500多年来,《论语》中很多言论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格言或成语,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就连一些旅游区所用的欢迎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出自《论语》一书呢!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参考: Wikipedia chiculture/12011201d31/1201d31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生平简介 2007-10-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原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宋国贵族。六世祖孔父嘉因内乱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从此子孙后代以孔为姓。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孔子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汲汲于追求知识。他学无常师,好古敏求,不耻下问。大约三十岁左右,孔子已经学有所成;「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样样精通。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礼」制,倡导「中庸」。从青年时起创办私学,成为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而后人尊其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虽屡受挫折却始终不渝。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重要文献典籍,使中国古代文化得以流传,光照千古。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保存于《论语》中。 2008-02-14 13:00:04 补充: 如果要最最精简,只参考第一段便可以了。其余的你认为有需要才加上也可以。

参考: takungpao/news/07/10/03/GW-80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