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成语? 峄阳孤桐。
峄阳孤桐,顾名思义,就是在峄山南坡生长的孤高不群的梧桐树,出自《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 ,意思说,峄山南坡的梧桐树和泗水岸边的罄石,曾经作为贡品,进贡给大禹王。
汉代孔传:“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三个字“中琴瑟。”,是造琴瑟的好材料。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也说“梧桐生于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以为琴,声清雅。”
“峄阳孤桐”从此就借指优良的琴或琴材,就像七弦亦借指古琴一样,有时也写作峄阳桐或者孤桐,被刻在琴上或写入很多名家的诗作中,
东晋葛洪说:“峄阳孤桐,不能无弦而激哀响;大夏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唐李白《琴赞》写道:“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水泉,叶若霜月。断为绿绮,徽音粲发。秋月入松,万古奇绝”。
宋王安石有《孤桐》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唐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蓟北门, 河南地属平卢军 ,貂裘代马绕东岳,峄阳孤桐削为角。”
唐 李商隐 《今月二日复五言四十韵诗献上》:“含霜 太山 竹,拂雾 峄 阳桐。”南朝宋谢惠连的《琴赞》则写下“峄阳孤桐,截为鸣琴”。
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做了一把“忘味”琴,也铭之曰:“峄阳孙枝,匠成雅器”。
与雷威同时代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写了一篇《素琴传》,“桐琴字清素,临海桐柏山灵墟之木也。其先自开辟之初,禀角星之精,含少阳之气,昭生厚土,挺出崇岳。得水石之灵,育清高之性,擢干端秀,抽枝扶疏。盘根幽阜,藏标散木,经亿万岁,人莫之识,唯凤从之游,以栖荫焉。神茂灵嗣,子孙弥远。承先胄之乔者,聚于鲁郡峄山之阳,分株徙植,略遍诸岳。既因地受气,亦殊体异材,云和空桑,冬夏异奏,绕梁焦尾,世代奇声。昔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以谐八音,皆相假合,思一器而备于律吕者,编斫众木,得于梧桐,制为雅器,体名曰‘琴’。”
这个成语中的峄,指的是峄山,就是在我们济宁的邹城,是孟子的家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东山也指的是峄山,我去过几次,山上有道 观,名字叫“孤桐观”,整座山有特别奇怪的地貌,整座山没有土,全部都是非常大非常大的石头堆积起来的,这个也是梧桐树成为好琴材的原因,清代学者王琦 ,注引唐代封演编撰的古代中国笔记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中:“土人云:此桐所以异於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绝响,是以珍而入贡也。”
有记载说禹王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莺歌燕舞、清脆悦耳,心情舒畅,只是可惜,峄阳孤桐据说在一场通天大火中永远绝迹了。这只是传说,应该是由于峄阳孤桐制作乐器精美,被人们无限制的,乱砍滥伐,暴殄天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终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孤桐绝迹了,峄阳孤桐,从此就成了乐坛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