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和俗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都是人们在长期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重要语言材料。它们都具有生活哲理性强,生动活泼,人们喜闻乐见等特色。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于我们的标题,不仅能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也能体现出作者的素养,历来受到名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接着以几家平面媒体近期的标题为例,看编辑和记者们是如何在标题中运用成语和俗语的。
一、原汁原味
在一个标题中嵌入一个或多个成语和俗语,而且用的是成语和俗语的原本意思,没发生意义上的任何变动,让人一读就明了标题和文章内容。
《留住海洋民俗刻不容缓》(《光明日报》9月8日第12版),用成语“刻不容缓”的本意来表达抢救式留住海洋民俗这件事情的急迫,比说再多的话都有效。
《因地制宜实施免费高中教育》(《新京报》9月12日A02版),讨论高中免费教育不能一刀切,的确要因地制宜,这里用的也是“因地制宜”的本意。
二、颠倒乾坤
标题中使用的成语或俗语无论是褒也好、贬也罢,而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却与成语或俗语的原意完全相反,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从而增加幽默感,产生亲切而又清新的效果。
《莫用“自知之明”自我设限》(《人民日报》9月8日第5版),“自知之明”本意是对自己清醒的认知,而作者加上引号后,是说青年人自我贬低、自我放弃,而影响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的确是现在常见的一些人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真实写照。
《故宫古建专家揭秘“上房揭瓦”十八年》(《北京青年报》9月10日B01版),这里的“上房揭瓦”是贬义褒用,也形象地表明了古建专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三、移花接木
或用谐音,或用异字,对所要使用的成语或俗语进行简单的改造,或用其形,或用其意,从而产生新奇效果。
《月饼好吃不在包装》(《人民日报》9月9日第头版),这个标题就是对一句谚语“包子有肉不在褶上”的简单改造,劝人不要做对内容无关紧要,图有外表且浪费的事。
《加时发威索定胜局》(《新京报》9月14日第A11版),这个标题就巧妙地利用了加索尔的名字,对成语“锁定胜局”进行了改造。
《你若盛开,清风爱来不来》(《北京青年报》9月10日B02版),这个标题是对林徽因那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巧改。
《子债父偿》(《中国青年报》9月11日第5版),这个标题是对“父债子还”的变异,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真把文章读完了,不仅为作者这个题目叫好,也增加了对亲子关系、网络安全、民间借贷等社会现象的思索。
成语俗语千好万好,在运用过程中,也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选用那些大家都熟悉的,一看就能懂的,否则大家还要费心思去弄懂你用的那个词的意思,就得不偿失了;二是要准确达意,不能为成语俗语而成语俗语,语不切题,反倒本末倒置了;三是要注意正能量,不要用一些低俗、庸俗的词汇,给人不三不四的感觉就不好了。
希望我抛的这块砖能激起大家才思的千尺浪,用好成语和俗语,为自己的标题增辉,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