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对你有所帮助!
贷:
①<动>借;借出;借入。王符《潜夫论?忠贵》:“宁积粟腐仓而不忍~人一斗。” 《庄周家贫》:“庄周家贫,故往~粟于监河侯。”
②<动>宽恕;宽免。《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汝。”《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而使边人得宁。”
谢:
①<动>认错;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
②<动>推辞;拒绝。《孔雀东南飞》:“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③<动>告别;告辞。《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客就车。”
④<动>告诉;劝戒。《孔雀东南飞》:“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动>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
⑥<动>凋谢;死。《芙蕖》:“及花之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易:
①<动>交换。《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寡人之璧。”《论积贮疏》:“罢夫羸老~子而咬其骨。”
②<动>改变;变换。《涉江》:“阴阳~位,时不当兮。”
③<形>容易,与“难”相对。《滕王阁序》:“冯唐~老,李广难封。”《为学》:“天下事有难~乎?”
④<动>轻视。《童区寄传》:“贼~之,对饮酒,醉。”
⑤<形>平坦。《李愬雪夜入蔡州》:“由是贼中险~远近虚实尽知之。”
会:
①<动>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计事。”《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于此。”
②<动>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宾客。”又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孔雀东南飞》:“于今无~因。”
③<名>机会;时机。《<指南录>后序》:“中兴机~,庶几在此。”
④<名>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
⑤<动>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便欣然忘食。”
⑥<副>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⑦<动>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饮食时便吃药。”
⑧<副>当然;必定。《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有时。”
⑨<副>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kuài
①<动>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②<名>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
以: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适:
①<动>到……去。《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②<动>出嫁;嫁。《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③<动>适应;顺从。《孔雀东南飞》:“处分~兄意,那得自任专。”
④<动>适宜;舒适。《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耳目之观。”
⑤<动>享受。《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
⑥<副>恰好。《雁荡山》:“从上观之,~与地平。”
⑦<副>适才;刚才。《孔雀东南飞》:“~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zhé
<动>通“谪”。谴责;惩罚。《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dí
<名>通“嫡”。正妻所生长子,正妻。《左传?文公十八年》:“仲为不道,杀~立庶。”
间:
jiān
①<名>中间;当中。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
②<名>期间;年间。指时间。《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已为陈迹。”
③<副>近来,不久之前。《左传?成公十六年》:“以君之灵,~蒙甲胄,不敢拜命。”
④<量>,用于房屋。《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
jiàn
①<名>间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而刀刃者无厚。”
②<名>嫌隙;隔阂。《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矣。”
③<名>机会;空子。《<指南录>后序》:“至京口,得~奔真州。”
④<名>距离;差别。《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矣。”
⑤<动>间隔;隔离。《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隔。”
⑥<动>经历;持续。《狱中杂记》:“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月。”
⑦<动>离间。《屈原列传》:“谗人~之,可谓穷矣。”
⑧<动>伺候;侦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内~主之情以告外。”
⑨<名>间谍。《史记?河渠书》:“始臣为~,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⑩<动>参与;介入。《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⑾<动>交杂;夹杂。《口技》:“中~力拉崩倒之声。”
⑿<名>一会儿;片刻。《促织》:“少~,帘内掷一纸出。”
美:
①<形>味美。《孟子?尽心下》:“脍炙与羊枣孰~?”
②<形>美好。《桃花源记》:“有良田~池桑竹之属。”又特指容貌声色,才德或品质好。《丑妇效矉》:“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又<形意动>以……为美;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③<名>美好的人或东西。《滕王阁序》:“四~具,二难并。”
④<形>善,与“恶”相对。《国语?晋语》:“彼将恶始而~终。”
应:
yīng
①<副>应该。《口技》:“凡所~有,无所不有。”
②<动>许给。《孔雀东南飞》:“以我~他人,君还何所望。”
yìng
①<动>应答。《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
②<动>承诺。《孔雀东南飞》:“汝可去~之。”
③<形>适合。《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
④<动>应和。《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节而舞。”
⑤<动>应召;应征。《石壕吏》:“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⑥<动>对付;应付。《陈情表》:“内无~门五尺之僮。”
顾:
①<动>回头;回头看。《肴之战》:“不~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笑武阳。”
②<动>视;看。《行路难》:“拔剑四~心茫然。”
③<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
④<动>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
⑤<动>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反,谏怀王曰。”
⑥<副>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⑦<副>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然:
①<动>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因谓之安。”
②<代>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籍何以至此?”
③<形>是的;对的。《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诚有百姓者。’”又<形意动>认为……对的。《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之。”
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出涕。”《石钟山记》:“森~欲搏人。”《兰亭集序》:“快~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
⑥<连>然而;但是。《鸿门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已:
①<动>停止。《<论语>十则》:“死而后~,不亦远乎?”《劝学》:“学不可以~。”
②<动>完毕;完了。《苏武传》:“剑斩虞常~。”
③<动>治愈;消除。《捕蛇者说》:“可以~大风、挛踠、瘘、疠。”
④<动>罢了;算了。《冯婉贞》:“诸君无意则~,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⑤<副>已经。《察今》:“舟~行矣,而剑不行。”《垓下之战》:“汉皆~得楚乎?”
⑥<副>随后;随即。《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
⑦<副>太;过于。《五人墓碑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众矣。”
⑧<介>通“以”。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后典籍皆为板本。”
⑨<助>同“矣”。《<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学:
①<动>学习。《论语》:“~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名>学问;知识。《为学》:“人之为~有难易乎。”
③<名>学校。《送东阳生序》:“今诸生学于太~。”
良:
①<形>好;良好;优良。《桃花源记》:“有~田美池桑竹之属。”《归去来兮辞》:“怀~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②<形>善良。《出师表》:“此皆~实,志虑忠纯。”
③<副>很;甚。《琵琶行》:“感我此言~久立。”
④<副>的确;确实。《三峡》:“清荣峻茂,~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