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宗法分封制开始走向没落的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三家分晋”之后,中原大地形成了秦、齐、楚、魏、燕、赵、韩,七国为首争霸中原的局面。各国均在铆足了力气求发展、求扩张。强者为王,拥有话语权,弱的国家只能不断的依附于别国才能求得生存,处境依旧是一天不如一天。
因此,要想完成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心愿,就要选拔有才能之人来辅佐君王,仅仅依靠那些享受着世卿世禄的宗族子弟根本是行不通的。那么打破“世卿世禄”的选拔制度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出身卑微的士人迎来了跨越阶层,跨越国度,凭本事吃饭的时代。
时代的先行者早已经出发,他们朝事强秦,暮事南楚,在列国之间纵横捭阖,自身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比较有名的就是卫国人商鞅、鬼谷子学生苏秦、张仪等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完美蜕变,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有才华之人必当“勇立潮头”,李斯毫不犹豫的抓住了机会,成为了时代的新宠。那么李斯是怎么让自己成为了时代的宠儿,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呢?
“老鼠哲学”,成为李斯奉行一生的准则在《史记》的开篇,司马迁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李斯本是魏国一小吏,每日的工作就是管一管粮库的粮食,日复一日重复着度过。他每日操心柴米油盐,这些家庭琐事耗光了他的精力,即便是这样,一家人还依旧没办法吃饱穿暖。
一日,李斯如厕,他推门而入,里面的老鼠又瘦又小,浑身臭烘烘湿漉漉的,看到有人进来吓得惊慌失措。李斯方便完,进到粮仓的时候,他却发现里面的老鼠硕大无比不说,见到人来躲都不躲。李斯叹息一声,得出了一个他奉行一生的“老鼠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有没有才华在于他所处的位置,就像这些老鼠一般,处的环境不同,处世的态度也不同,最终达到的高度也不尽相同。
李斯的老鼠哲学奉行了一生,后世有人评价“老鼠哲学”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李斯凄凉的晚年与此不无关系。这个价值观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的确确在李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西事强秦,助秦一统天下李斯的成功,与他坚韧果然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既然要提升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水平最快的方式就是拜师学艺。他果断地辞了官,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从河南到兰陵,他吃尽了苦头,最终拜到了儒学大师荀子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
李斯学习刻苦,对于帝王之术的领悟也远超其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算是学有所成。虽说在学习,但是他依旧在关注这天下大势。一日他突然向荀子辞行,说了这样一番话: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於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史记·李斯列传》
“得时无怠”将李斯急切出师的心思表达了出来,他考虑到楚国虽然大,但是不足以成就大业。战国末年,六国都已经呈现出疲软之势,李斯认为,只有西事强秦,才能最快的实现人生价值。时针认为,李斯选择秦国并不仅仅是他说的那几点,还包含以下几点原因:
秦国地处西部,受到中原亲尊礼仪的影响较少,对于他这样一个异国的小青年比较容易接受,结合楚国、韩国等国之前的变法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于异国人士并不是特别友好。“老鼠哲学”与秦文化中的“功利”无缝结合。秦人发自西部,长期与西戎等游牧民族战斗,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较深。在他们那里“务实有效”成为了主流思想,并且是接受六国人最多的国家,前辈成功的案例对他是一个极大的保障。秦王嬴政正在长大,秦朝内部嫪毐集团与吕不韦集团正在角力,秦国朝堂内部必然会掀起一场大的变革,这是一个机会,李斯想赌一把,因此李斯才会说出“得时无怠”这句话。李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这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单纯的想要发挥自身才华,百废待兴对于个人才华的展示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李斯选择的是强上加强,“好风凭借力,助他上青天”,他在意的是如何快速能拥有荣华富贵,至于对方是谁,他并不在意。
李斯成功入秦,投到了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吕不韦“奇货可居”,助推异人成为了秦国国君,异人去世之后,嬴政年少,吕不韦当时在秦国只手遮天,因此李斯投到李斯门下是一条通往仕途的不二选择。
李斯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成为了一名郎官。显然李斯并不会满足于一个小小的郎官,于是他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向秦王嬴政提出了一统六国的几条建议:
抓住六国疲软之机,积极转变战略思想,变争霸战争为统一战争;商鞅变法以来,经过六代明君的努力,秦国已经初步具备碾压六国的资本,秦昭襄王已经将秦国的大敌赵国打得一蹶不振了。但如果不及时发动统一战争,赵国等昔日强国就会慢慢缓过劲,如果一旦再联合起来,就算有黄帝之能,必然也回天无术。给出对付六国切合有效的建议:(1)金钱收买六国权臣为秦所用,用钱能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2)如果存在不收钱并且还主张抗秦的大臣,就要用暗杀手段除去之,让这些人感受到来自秦国的威胁;(3)采用反间计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一旦时机成熟则大军压境,不失时宜的发动灭国战争;从之后秦、赵之间的灭国战争来看,秦国确实将反间计玩的那是炉火纯青。郑国渠事件,韩国阴谋败露,嬴政一怒之下驱赶秦国国内的六国之人,李斯此时犯颜直谏,上书《谏逐客书》,指出秦国发家史,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圣主明君均靠着六国客卿成就大业,从而阐述“客何负於秦哉”的观点。进一步指出秦王嬴政独爱六国珍宝,独宠六国美女,独不爱六国人才,是何等糊涂的行为。秦王在李斯的劝谏之下,废除了逐客令。如果任由嬴政的这一作为,六国人才返回母国,那么一统天下之人,未必是秦王嬴政了。李斯靠着自己的才智,在助推秦国统一的事情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因此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利与金钱,自身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李斯也由一名小吏,摇身一变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生逢乱世,谁又能久立潮头,时代的弄潮儿如何最终成了一个悲剧?李斯奉行的“老鼠哲学”一路指引者他的前进,让他从底层小吏,一跃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当红秦相。随后李斯便迷失在对于权力的追求之中。
沙丘,承载皇帝噩梦的地方,同样也是李斯噩梦的开始。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最后一次巡游天下,在沙丘驾鹤西归。传位扶苏的诏书被赵高扣下,面对这唾手可得的权力,赵高伙同胡亥,拉拢李斯一起发动“沙丘政变”。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在面对帝国的未来与自身利益的抉择时,选择了维护自身利益。并且与赵高一起发动了“沙丘政变”,拥立胡亥为秦国未来的掌舵者。
名利羁绊了李斯一生,自此之后李斯被赵高掐住了咽喉,玩弄于股掌之中。为了名利,李斯拼命迎合胡亥,胡亥又无比信任赵高,李斯转而又继续迎合赵高,李斯在这个圈子里彻底的迷失了。赵高除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其中就包含了李斯。
赵高对李斯具用五刑,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街头。这位时代弄潮儿最终也跌落潮头,成为了一个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时针说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李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后战国时代最靓的仔。但是在大义与利益的抉择中,他没有遵从大义,“老鼠哲学”的局限性限制了李斯最终的发展,也是他跌落潮头的一大根本原因。
这其实不仅仅是李斯的悲哀,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商鞅、白起、吴起、申不害、李悝、都是悲剧,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与价值导向这批人,结果必然都是悲哀的。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到这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以民族大义为根本,才能驾驭这个时代,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