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的笔顺笔画:竖、横折、横、横、横折、撇、竖、横折、横。
昭(拼音:zhāo)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具体产生时间不详,有人认为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昭是形声字,从日、召声,基本义指阳光明亮,引申指显著。作为使动词时,指使其明显。
文字源流:
西周金文中有图1的字形,清代学者吴大澄释其为“昭”,但具体构型含义不详。金文相较于增添了日字,表示跟太阳有关。战国楚文字从刀、日、卩,通读作昭,理解为昭示意。
可依据的“昭”的可靠字形应的小篆,小篆的“昭”是形声字,“日”为其形旁,有太阳才会明亮;召为其声旁,表示音读。隶、楷字形均承篆文而来。
昭的基本义是明亮,如《楚辞·大招》中有“肯春受谢,白日昭只。”这里的“昭”取其本义。明亮映衬了暗淡的无光,所以明亮惹人瞩目,“昭”进而引申为明显、显著。如“昭名”表示显的山名。
作名词时的意思为明白清楚,或是有心事,“昭然若揭”表示明白的样子像高高举起、形容真相毕露。在《庄子·达生》中说:“今汝饰知以惊愚,身以明污,昭昭若揭日月而行也。”这里的昭用的是其引申义,明显的意思。
康熙字典:
1、又《礼·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又《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鲁语》:明者为昭,次者为穆。
2、又《礼·乐记》:蛰虫昭苏。注:昭,晓也。蛰虫以发生为晓,更息曰苏。
3、又姓。《战国策》:楚有昭奚恤。屈原《离骚》注: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