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时评的结构?

时评的结构?

时评是一个国家的"起居注"。它应当有"记录历史,催生未来"的功能。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更应当是"时代"的"时"。它要反映历史的荒谬,更要记录那些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尤其是那些并不起眼的"细节"。《现代汉语词典》对"时事"一词的释义为: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我所理解的"大事",就是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观念、制度变革等等问题的事。它绝不是一般的道德说教,或者搬一堆法条做一些法律解释,那是当事人自己会做的事,用不着别人指手画脚。一天写五六篇"政治正确"的评论,也许到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时评应该在社会最麻木的地方给一点尖锐的刺激;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地方指出时代和习惯的荒谬,比如"天价葡萄"事件、广西高院对群体性案件拒不受理(实为袒护权势和强者)事件、福建黄金高事件等等。

时评编辑和时评作者的第一要义,便是尊重逻辑,"讲道理";其次,是善于在世事纷纭中分清主次,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评议的"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否则,他再怎么勤奋和努力,也不过是无头苍蝇瞎子摸象。西哲说:我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是因为我从来不在无谓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时评的"技巧"

优秀的时评作者应该具备两个标准:独家,独到。在一段时期内,某个作者、某个版面是否对"重大问题"都发出了或者很少遗漏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以为是个准绳。它不是比谁更"狠",而是比谁对社会的关注更持续、更有力。在这个信息***享程度极高的互联网时代,要想做到独家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现在并不完全开放的言论空间也为这种"独家"提供了某种可能。这种"独家",通常需要"和时间赛跑",否则,过了今天明天就没戏了。因此,它要求作者出手快捷,编者反应敏锐,即使文字粗糙一点、观点略微不那么周延也没有关系。

而大部分时候,时评并不需要和时间赛跑。尽管我们觉得今天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应该承认言论的总体环境是越来越宽松了,否则就没有开门见山的时评而只有曲径通幽的杂文。因此,追求"独到"还是有足够的时间的。"独家"追求敏锐的反应,"独到"更强调准确的判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可惜,现在很多时评版面患上了心急火燎的"浮躁病",以为自己先发某个方面的评论就是"独家",却缺乏持续关注中对"独到"的耐心等待。何谓"独到","三言"以概之,谓之曰: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广西高院以内部文件形式要求该区各级法院不得受理13类案件,一般的评论涉及到广西高院有无司法解释权、该不该对此13类案件拒不受理、拒不受理的话老百姓找何处打官司等显见问题,毛飞的一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法院行政化"的产物(8月17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谓"独到";从甘德怀事件看到北大乃至整个博士生招生的腐败现象,是一般评论,看到"博导制度"下的学术终身制之弊,亦可谓之"独到"。

这个时代毕竟不是单纯的杂文批判、文学批判、道德批判的时代了,时评作者需要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才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获得自己的发言权。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是其一;众口一词,不如"我独一声",也是其一。

时评最不该有"道德制高点"。时评一占着"批判(取"批评、判断"之意)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就出现"假大空"。时评固然是一种人人可为的"公民写作" (以"我是公民有权说话"的心态写作),但是一篇好时评并不是人人信手就能写成。它需要作者长期对某些问题持续不断的关注,并且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它需要作者有超越于本专业的渊博的知识面;它需要作者有深广的人文关怀;它还需要作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世道、人性、国情的深刻体察。许多高学历的作者,出手不凡,但少了那份由阅历支撑的深广的人生情怀,更多的是用理论和知识对当下现实问题的解读。当然,假以时日,这部分欠缺是可以弥补的。好的时评作者,应该是个"公***知识分子":"公***知识分子既需要一般人不具备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高于一般人的人文素养,因此一个高水平的时评政论家所需具备的素养必须全面博雅,但又有专精,不能仅仅只能谈论本领域的问题,而是应该同时具备专业和人文领域双重的发言能力,如果还能够在其他的专业领域发言,那就更好了,但这种全才型的人毕竟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