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异读:文读音即是语言中用于读书的语音,也叫读书音,白读音相对,就是生活中所用的语音。文白异读是汉语中出现的"同字异音异语境"的现象(文白异读多数情况下同义,但同时存在文白读表示两种含义的词汇,下面会介绍),有别于"多音字"的“同字异音异义”。文白异读现象存在于各大方言体系中,包括普通话中也残留文白异读的现象,比如:给→白读(gei3),文读(ji3)[给予,供给]。闽南语中的文白异读现象(以下闽南语读音标音均用台罗):闽南语中文白音的系统十分繁杂,文读音几乎可自成一体系,闽南人在使用闽南语过程中,大多数难以分辨文白读的实际差别,但可以通过语境感受到什么读音在什么语境下有什么样的态度。目前主流的看法,白读音是从上古音系流传下来的,而文读音则是中古音系。文读音的由来是当时使用白读音的读书人,为了能更靠近当时官话读音所做的语音变化。同时,文读音可以通过反切法在康熙字典上找到读音,而白读音则是地区民众相传下来,并不能一一对应文字。也就是评论里知友@张梦云所说的“文读体系有音有字,白读体系有音无(不一定有)字。”在读书或正式语境中,要读文读音,比如:读书,读诗等。文读音本身的功用就是用方言接近官话的一个折衷读音。而在生活中,文白异读并不明显(但实际上可见范围很广),因为文读的专门使用范围并不宽泛,虽然在生活中某些特殊用词包含文读音,但人们并非有意识读文读音,换句话说就是“自带被动技能”,而其余常用词汇几乎通读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