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新古之“争”——锺、卫书法

新古之“争”——锺、卫书法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三)

魏晋初期的两大书法流派锺繇、卫氏,一新一古各擅所长。这两大书家既有书法的竞争,也有家族间的恩怨情仇。

一、锺繇书法

1、锺繇其人:东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隶属于曹魏势力。初为汉臣,后为曹操联络汉献帝及献帝离开长安做出一系列的安排。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创造了条件。后来又为汉魏禅代结名上表。被曹丕评价为:“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因曾为曹丕太傅,后人称之为锺太傅。

锺繇有二子,幼子就是三国末年鼎鼎大名的锺会。锺会灭蜀后,与蜀将姜维谋反,被卫瓘所杀。

2、锺书三体:宋人总结锺繇的书法特点: 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铭石之书:书写碑版的篆书、隶书。锺繇虽被后人认为擅长铭石书,但并没有见过他的铭石书作。

章程书:正书,真书,即早期的楷书。因用于书写奏章,故称章程书。锺繇的传世正书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这些都是奏章。锺繇虽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却是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的书法家,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正书得以推广流传,故后人誉其为“正书之祖”。

行狎书:用于书信往来的行书。行书体态介于草书与正体之间,流畅自然且便于识读。锺繇的行书取法刘德升,刘德升也被称为“行书之祖”。锺繇与当时的胡昭在行书方面并称大家,“锺书瘦而胡书肥”,这一点已无从鉴赏,但锺书的特点却随着他的名声地位而逐渐发扬传承,而胡书则不见于后世。

3、书迹流传及特色

锺繇的书作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东晋时已格外珍稀。至唐朝,具体数量已不可知;宋朝时,《淳化阁帖》中见《宣示表》、《还示贴》、《白骑贴》、《常患贴》、《雪寒帖》、《长风帖》六种。后又见《力命表》、《贺捷表》、《墓田贴》、《荐季直表》、《调元表》。

后世所见不出上述十一件。最著名的是宣示、力命、荐季直、贺捷四本小楷。

《宣示表》↓为最著名的作品,笔体平正整肃,隶意殆尽。

《力命表》↓形体扁方,尚含隶意,凝练精劲。

《荐季直表》↓字体横扁,饶有隶意,结体松散,有行书笔法。笔画显肥厚,疑为后人临摹。

《贺捷表》↓横、撇、捺伸展过长,字形呈横势,且姿态崎侧,为楷书形成之初保留隶意的写法。此作最能体现锺书风格。

锺繇书法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瘦劲。唐人比拟为“寒涧xiao豁,秋山嵯峨”。

天然。南朝人评锺书:“锺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唐太宗也说“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

古雅。主要称颂的是锺书中遗存的隶意。

4、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锺繇对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正书的形成有开创之功,为官方应用奠定了基础。二是为行书立法,推动了普及。

锺繇也是魏晋风韵的奠基人。

汉魏时期,对锺繇的推崇为最;王羲之亦推崇锺繇,但“二王”之后,锺繇影响力骤减。唐太宗独尊王羲之,锺书已式微。但后人对锺繇的崇拜,更像是名义上的祭拜、缅怀。

二、卫氏书学

1、卫氏家世:卫氏门第转盛由卫觊始。卫觊有三子,长子卫瓘光耀门楣,他与锺会、邓艾***同灭蜀,又收杀锺、邓有功。后河东卫氏又有卫夫人(卫铄)以书法闻名。

2、卫门的学术风貌:魏晋时期重刑名之学,即名理学。卫门保持着儒学世家门风,博通古文。

3、卫门书家:

卫门书名始于卫觊。他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篆书与韦诞齐名。其隶草与张芝不同,微瘦而精熟。

卫瓘长于草书,对草书有所变革。

其子卫恒以古文见长。卫懆、卫玠也素有书名。

后世的卫夫人也是卫门的重要人物,虽为卫氏,却善“锺法”,因传她的学生——书法史上的主流书派代表——王羲之正书之法而闻名于世。

卫氏书法有三大特征:

全面继承东汉以来的各种书法。

以传承古体、古法著称。

注重文字学、书学研究。

三、锺、卫书法的比较

从书体来看,锺繇擅长八分、正书、行书,而卫觊精通古文、篆书、八分、章草,可以说,锺繇长于今体,卫觊长于古体。此二者的主要区别即是新、古之别。

锺繇的书法是创制胜过继承,筚路蓝缕;卫觊是继承大于创制,发扬古体。

在魏晋这个特殊的时代,锺氏代表蓬勃而兴的新潮流,故而繁盛;卫氏恪守书法依附字学的传统,不免于衰。

对比两派的传人,锺书有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而卫氏后继无人,故而失落衰歇。

下一篇:西晋书法与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