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黔 和 吊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黔”和“吊”都是实词,其语义的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一、黔
1、当“黔”是形容词时,其意思如下:
本义:黑色。例如:《说文》: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发也,同谓之黎民。又如:《礼记·祭义》:以为黔首则。再如:《左传·襄公十六年》:邑中之黔。
2、当“黔”是名词时,其意思如下:
1) 指百姓。例如:黔庶(百姓,平民);黔细(黔首和细民的别称);黔落(百姓所居的村落);黔愚(无知的百姓);黔民(平民百姓)
2) 贵州省的简称。例如:黔江(即乌江)
3) 姓
3、当“黔”是动词时,其意思如下:
1) 晒黑,染黑,熏黑。例如:《庄子·天运》:乌不日黔而黑。又如: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黔其庐。
2) 通“黥”。在犯人脸上刺刻涂墨的刑罚 。如:黔劓(在脸上刺刻涂墨和割鼻)
二、吊
1、当“吊”是动词时,其意思如下:
1) 本义:悼念死者。例如:《说文》: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又如:《礼记·曲礼》:知生者吊,古吊辞曰,如何不淑。再如: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2) 引申为慰问。例如:《淮南子·人间训》:人皆吊之。又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注:“恤也。”再如:《资治通鉴》: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3) 凭吊;伤怀往事。如:吊悼(凭吊、悼惜);吊古。
4) 提取。例如: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即于狱中吊出秋公,立时释放。
2、当“吊”是形容词时,其意思如下:
1) 哀伤,悲悯。例如:《诗·桧风·匪风》:中心吊兮。
2) 善;良好。例如:《书·费誓》:无敢不吊。又如:《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再如:《左传·哀公十六年》:昊天不吊。
3、当“吊”是量词时,其意思如下:
中国过去的小铜钱单位,中间有一方孔,正常地可由中央或各省 *** 发行。例如:一千文为一吊。
详见百度词典!!
2. 悯的文言文的意思悯: mǐn。该字的主要字义是哀怜和忧愁的意思。
〈动〉
1. (形声。从心,闵( 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miserate;take pity on] 隋堤柳,悯亡国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清· 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
2. 又如:悯人之凶(原谅、可怜凶恶之人。形容看透世情,慈悲为怀,无所计较);悯念(怜悯);悯宥(怜悯宽宥);悯笑(怜悯讪笑;可怜亦复可笑);悯贫(怜恤贫苦的人);悯然(哀怜的样子)
〈形〉
1. 忧愁;烦闷 [worried;sorrow] 厄穷而不悯。——《孟子》
曲罢悯然。——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悯默(因忧伤而沉默);悯悯(忧伤的样子);悯愧(忧伤怀惭);悯叹(忧伤叹息);悯时病俗(忧虑时俗)
3. 哀伤 [sad]。如:悯凶(为丧事而忧伤。专用以指父母丧亡);悯悼(哀伤悲悼);悯哀(哀伤)
摘自《百度百科》悯,条目。
3. "丧" 在古文中的全部含义sāng(1) 服丧,持丧:子上 之母死而不丧。
——《礼记·檀弓上》(2) 悲悼;伤悼: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丧 sàng 〈动〉(1) (会意。
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
本义:丧失) (2) 同本义:丧,亡也。——《说文》 东北丧朋。
——《易·坤》。 马 注:“失也。”
受禄无丧。——《诗·大雅·皇矣》 问丧无夫子乎。
又,丧人无以为宝。——《礼记·檀弓》 宣王 既丧南国之师。
——《国语·周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韩非子·五蠹》。
4. 文言文伤仲永的意思翻译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 丧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sāng
(1) 服丧,持丧 [be in mourning] 子上 之母死而不丧。
——《礼记·檀弓上》
(2) 悲悼;伤悼 [grieve over the deathof]
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
丧 sàng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forfeit;lose] 丧,亡也。
——《说文》 东北丧朋。
——《易·坤》。 马 注:“失也。” 受禄无丧。
——《诗·大雅·皇矣》 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礼记·檀弓》 宣王 既丧南国之师。
——《国语·周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韩非子·五蠹》
6. 一个文言文中的意思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位姓甄的姑娘,想娶她做妻子。
那姑娘也爱慕曹植的才华,暗暗求告月下老人为他们牵红线。曹操知道甄家姑娘聪明、美丽、贤惠,便为大儿子曹丕娶了这姑娘。
甄夫人到曹家后,曹植和她经常相见,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两人默默相爱,只是用眼神来传递他们的情意。 曹 *** 后,曹丕继承了王位,不久又逼迫汉献帝把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他,国号大魏,追封曹操为魏武帝,他称魏文帝,封甄夫人为皇后。
从此,曹植和甄后见面的机会更少了,但两人的爱更深了。后来,曹丕又娶了郭贵妃,对甄后逐渐冷淡起来。
郭贵妃想当皇后,就与奸臣密谋策划,制作了一个桐木偶像,上面刻着曹丕的生辰八字,然后把它埋到甄后的宫院里,再派人密告曹丕。曹丕听说这话,半信半疑,命人到甄后宫里搜查,果然从地下挖出了这个木偶,模样很象曹丕。
曹丕一见,大发脾气,不容甄后分辩,就把她处死了,再封郭贵妃为皇后。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叫甄后生的儿子曹睿陪曹植一块吃饭。
曹植见到曹睿,想起了甄后的惨死,暗暗地流下了眼泪。曹丕看在眼里,已觉察到甄后的冤情,感到对不起她。
饭后,曹丕就把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曹植见物如见人,心里更加难受,谢过曹丕,就离开了魏宫。
曹植心里怀念惨死的甄后,只觉得心神不定,出了洛阳城,来到洛河边,令随从仃车休息。 曹植对着西沉的红大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突然,他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象一朵出水芙蓉那样慢慢地从碧波中升起,随着波涛,轻悠悠、飘忽忽地来到岸边。
曹植觉得她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在那里见过,就向随从说:“你们看见河岸上那个美貌的女子了吗?” “没有。”随从回答。
“喏,就在那边!”曹植用手指着说。 “那边啥也没有!”随从想了一想,又说:“听说掌管洛河的洛神,凡人是看不见的,王爷看到的一定是洛神了。”
曹植就向洛神走去,施礼说:“仙姬是洛神吧,小王有礼!” “王爷别来可好!”“别来可好?你我何时分别?” “王爷难道把我忘记了吗?” “看来面熟,难道你是……”曹植越看越觉得她象甄后,但是甄后已死,怎么会到这里来呢?他疑惑地说,“仙姬象是……哦,不,不,不!小王不敢冒昧。” “王爷可曾拿到我那玉镂金带枕?” “拿到了!你,你果然是皇嫂甄后!怎么到这里来了?” “唉,一言难尽!”甄后把自己怎么被郭贵妃陷害的经过诉说一遍,然后又说:“玉帝念我死的冤屈,封我为洛水之神。
因为你我还有未了之缘,所以我到这里相会,了却前缘。那玉镂金带枕是我陪嫁的东西,我在暗中感化了魏文帝,因此他才把玉镂金带枕赠送给你。
你留作纪念吧!” “想我曹植空有满腹经纶,反遭别人猜忌。如今我万念皆灰,愿随仙姬守洛河。”
曹植忧郁地说。 “唉!”洛神两眼含泪说,“可惜你我有仙凡之别,如今相见之时,也是永诀之刻。
这里有耳环一只,赠送王爷。望王爷多多保重,小仙告辞了!”洛神说着,摘下一个耳环,赠给曹植。
曹植双手接过,又从自己身上解下一块玉佩,含泪交给洛神:“多谢仙姬厚赠。小王身边没有别的东西还敬,只有这块玉佩赠给仙姬,望多保重!” 洛神接过玉佩,转身踏进洛河波涛,又回头向曹植望了一眼,就消失在波涛中了。
曹植精神恍惚,如痴如呆,不知这是真事还是梦境,只是望着洛河发愣,直到随从人员催他上车,他才猛醒过来。 后来,曹植为这次会见写了一篇赋,题名是《感甄赋》。
魏文帝死后,明帝曹睿继位,看到这篇赋后,感到不是味,就把题目改成《洛神赋》。 甄后生于汉灵帝光和五年,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曹丕娶甄后时曹植仅十二岁,不可能“欲求为妻”。
又有考据,《感甄赋》虽确有其名,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三国志陈思王传载,黄初二年,曹植被黜为鄄城王(今山东濮县)。
至黄初三年,其谒帝返回途中,经洛水,联想到战国时宋玉曾随楚襄王游云梦泽,见高唐云气而作《神女赋》,故仿其体作成《感鄄赋》。赋中所说:“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长寄心于君王”,正是以此赋抒写抱负的不得伸展与无由效忠王室的抑郁心情。
实与甄后无涉。 宓妃留枕,是否亦如汉皋解佩、巫山云雨,只是世人编撰的一场悱恻缠绵的神话传说?千余年前,那个“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落拓诗人,已在历史的尘烟中渐行渐远。
留下的,只有洛水之畔那亘古不息的淡淡水波,悠悠白云。[编辑本段]三,《洛神赋》原文 《洛神赋并序》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7. 文言文殊的意思殊 shū〈动〉
(1) 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殊,死也。——《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
其赦天下殊死以下。——《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庄子·在宥》
(2) 引申为死
太子即自刭,不殊。——《史记·淮南王刘安列传》
不殊(不死)
(3) 断绝
殊,断也。——《广雅》
断其后之木而弗殊。——《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4) 分开;离开
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管子》
(5) 分;区别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6) 超过
母氏年殊七十。——《后汉书·梁统传》
词性变化
◎ 殊 shū〈形〉
(1) 异;不同
而万殊为一。——《淮南子·本经》。注:“异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汉· 贾谊《过秦论》
殊等(指人或事物的不同等级);
殊方(异域;他乡);
殊文(不同形体的文字);
殊文别语(不同的文字与语言);
殊类(不同的类别);
殊礼(不同的礼制);
殊称(不同的名称;特殊的名称);
殊心(异心。不同的志趣、认识和思想感情);
殊目(不同的名称);
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2) 特异;出众;突出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乐府诗集·陌上桑》
殊观(奇观;异观);
殊庭(异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殊胜(特异;绝佳);
殊乡(异乡。多指仙乡);
殊形(奇异的形状);
殊奇(奇特);
殊相(奇异的状貌);
殊翁(文采奇特的雁颈毛)
(3) 特别,独特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殊觉(特别觉得);
殊礼(特殊的礼遇);
殊渴(特别渴望);
殊遇(特殊的待遇;破格重用)
殊奖(特别的奖励);
殊选(破格选用);
殊赏(特别的赏赐);
殊态(特殊的姿态);
殊量(特殊的才能。即大器);
殊容(特殊的容貌)
殊恩(特别的恩惠)
◎ 殊 shū〈副〉
很;甚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赵策》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殊难相信;
殊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