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水是镶嵌在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个明星古镇。地处扬州市北部,是扬州市最大的乡镇之一,距宝应县城南18公里。总面积172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辖21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集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居住人数包括流动人口达5万人。
从宝应县城沿大运河南下不到20公里,便到了古镇氾水。
唐宋时氾水集(在今镇西南数里),元代称范氏寨,元末明初沉于洪水。现今的氾水镇建于明朝初年。《中华人民***和国地名词典》载:“明洪武年间称宝应南三十六里有新镇,万历年间开宏济河,建氾水闸,镇以闸名。”据《宋史》记载:真宗、光宗时大筑漕堤,潴水渐多,境内始有范光湖。新中国成立后为氾水区、氾水公社、氾水乡,1985年撤乡为镇,2000年与韦镇、石桥、氾光湖三乡镇合并,为氾水镇,2012年经省民政厅批准复名为“氾水镇”。
氾水自古就有“金氾水”美誉。氾水地理条件优越,京沪高速、淮江公路和金宝南线公路穿境而过,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宝应站坐落于氾水境内。
砖桥小巷多
重阳节前夕,到氾水镇故地重游。六角亭边,茅草瑟瑟,故人难寻。徜徉五一路,已找不到初见的感觉,六角门、水巷口内残存的老建筑似乎能见证氾水昔日的繁华。
即便是民国年间,氾水镇依然如一幅《清明上河图》,颇有苏南水乡之雅趣。当时的镇区布局是东西向的大、小巷口为主要街道,和南北向的大运河、下河组成了平行的两个商业区。巷子两边笔店、药店、茶食店、银匠店、染坊、磨坊、豆腐坊、酱醋坊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巷子东首与下河相交,河上有桥三座,分别叫迎秀桥、三元桥、聚园桥。下河两边也是商铺店面,整齐的石驳岸和沿河垂杨柳更增小城秀色。当时是“下河两岸店铺陈,河中划子叫卖声”,身着蓝花布大襟衣的小媳妇,挑动活窗,脆声买香粉;老头儿长袍布衫,扔钱上船,岸旁买旱烟;真是好一幅明媚市井图、水乡风俗画。
“古镇闲地少,砖桥小巷多。”这是当时氾水镇的写照,如今,小巷正在逐渐地消失,难见过去的盛景。解放后,下河被填成一条南北长街“五一路”,那潺潺的流水声则永远消失了。
民国年间,氾水镇便有一百多家商号和近二十爿钱庄,为宝应首镇、苏北六大重镇之一。镇上有芮家花园、柳园、华廒、程公馆、华五房等多处园林。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华廒,为扬州汪氏构建,氾水华家托管。现已被拆除。
据《民国宝应县志》载,当时每年从氾水运往上海、无锡、天津等地的稻麦就达数十万担,南北客商来往频繁,氾水市面空前繁荣,单酒楼就有顺河园、倚河园、金魁园、立盛园、如意馆等许多家,各家都选择出众高手做红锅白案,素有“金氾水”之说。民国年间还流传有一首童谣,叫“金氾水,银宝应,铜打的高邮,铁做的界首。”可见氾水昔日的繁华。
水清风光秀
据明代《隆庆县志》载:“清水湖在县南,东西长十二里,南北阔十八里,西南连氾光湖;氾光湖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十里,南汇津湖,西通洒火湖;洒火湖在县西南四十里,西通衡阳河,东北入氾光湖;津湖在县南六十里,东通大运河,西北汇氾光湖。清水、氾光、洒火、津湖汇合为一,人称宝应湖。”随着地理的变化和区划的调整,如今的宝应湖南连高邮湖,西接金湖县,北汇白马湖,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分属宝应、金湖两县管辖。
由南湖大汕桥码头登游船环湖游览,置身湖中,清风徐来,水波“汤汤斥斥,或竹箭之流,或桃花之色”。嬉戏的水禽,低旋的水鸟,摇曳的水草,加上打鱼的渔舟点缀其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宝应湖中有一小岛,叫“小夹岭”。小夹岭方圆几十里,春雨过后,千万棵芦笋破土而出,拔地而起。到了夏天,芦苇亭亭玉立,密密匝匝,成了一片绿岛,蔚为壮观。
宝应湖水质良好,生态优越,盛产野鸭、莒蒿等多种野生动植物和水产品,其中鸟类就达147种之多,丹顶鹤、白天鹅等珍稀鸟类经常栖息于此。“湖水煮湖鱼”,味道鲜美纯正。特别是宝应湖大闸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膏肥、黄丰、个大、味美,已获得无公害品牌,与阳澄湖大闸蟹相媲美,远销广东、香港等地,已注册为国家商标。金秋时节,赏宝应湖风光,尝宝应湖鱼蟹,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氾水八景
氾水镇历来自然景色优美,颇具水乡特色。
民国期间,氾水有一位图画爱好者,曾作八幅氾水风景写生画,题为《氾水八景》,八景为:纪庄春柳、魁楼鸦墨、东园荷月、瓦甸归樵、东溪渔艇、静居梵音、范光夕照、运河雪渡。
如今,旧时的景致早已荡然无存。
古镇新光华
如今,几度兴盛,一度衰败的千年古镇氾水正在逐渐焕发出灼灼光华,运河岸边的那颗金色的明珠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