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漏谷简介,有什么功效?

漏谷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漏谷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漏谷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漏谷 1 拼音

lòu gǔ

2 英文参考

Lòugǔ SP7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òug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漏谷 汉语拼音 Lougu 罗马拼音 Louku 美国英译名 Leaking Valley 各

号 中国 SP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RP7 富耶氏 德国 MP7 英国 Sp7 美国 Sp7

漏谷为经穴名(Lòugǔ SP7)[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阴络[2]。属足太阴脾经[2][1]。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1]。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4 漏谷的别名

太阴络(《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

6 穴名解

漏即漏下,谷指五谷,本穴善治泄泻痢疾,故名漏谷[1]。

漏,是渗泄和穴洞的意思。谷即山洼无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结合处,《黄帝内经素问》谓:“肉之大会为谷。”穴在三阴交上3寸处,胫腓二骨夹隙中。《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3]

本穴外表部位与足阳明络穴“丰隆”部位相对,或与足阳明经有所沟通,故名“太阴络”也[3]。

7 所属部位

小腿[4]

8 漏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5][6]。

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1]。

漏谷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后缘处[2]。

漏谷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

漏谷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漏谷穴的位置(肌肉)

漏谷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连线的中点稍下(0.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7]。

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6寸,胫骨后缘,当阴陵泉和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快速取穴:胫骨内侧缘,内踝尖直上量两个4横指处即是漏谷穴[8]。

10 穴位解剖

漏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三阴交。(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伴行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头肌(腱)前方进入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在趾长屈肌的后方有径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并行经过,营养并支配以上诸肌。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骺肌[6]。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6]。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及胫后动、静脉通过[2]。

11 漏谷穴的功效与作用

漏谷有健脾化湿、理气宣痹的作用[1]。

漏谷有健脾和胃,利尿除湿的作用。

《备急千金要方》:“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主小便不利。”《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湿痹不能久立”,以该穴有通阳助热、渗湿利尿作用,治肠鸣、逆气、痃癖、冷气在腹、膝痹等症。[3]

12 主治病症

漏谷穴主治腹胀,脘腹胀满,肠鸣切痛,腹胀腹鸣,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饮食不化,消化不良,疝气,腹痛,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痢,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丹毒,偏坠,腿膝厥冷,膝踝肿痛,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精神病等。

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6]。

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1]。

现代又多用漏谷治疗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等[1]。

漏谷主治腹胀腹鸣,消化不良,小便不利,丹毒,脚气,偏坠,腿膝厥冷等[2]。

漏谷穴主治腹痛,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膝踝肿痛,脚气[7]。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1]。

直刺1~1.5寸[2][6][7],局部有酸胀感[7],可扩散至小腿外侧[7]。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13.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灸。

14 配伍

漏谷配曲泉,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血瘕。

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7]。

漏谷配中极、太溪、三阴交,治遗尿[7]。

15 特效 ***

以拇指指尖垂直按压漏谷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揉按1~3分钟,可缓解男性小便不利及前列腺问题[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中热,若寒腹善鸣,强欠时内痛,心悲,气逆,腹满,漏谷主之。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颠,漏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痃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湿痹不能久立。

《类经图翼》:主治膝痹脚冷不仁,肠鸣腹胀,痃癖冷气,小腹痛,饮食不为肌肤,小便不利失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