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卷六)中补注陈琳的事迹时,引东晋史学家孙盛编撰的《魏氏春秋》里的文字——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并不可信,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多人对曹操持有偏见,常刻意去伪造事实来贬低曹操!
曹操是朝廷命官,不管怎样也不可能穷到去盗墓啊,这件事只是史学家们凭空捏造的事件,与曹操并无干系!!!
读《古文鉴赏词典》,读至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 发现其中正有一段文字,提及曹操盗墓的事。
“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文后的评论文章,引刘勰《文心雕龙·檄移》一句“发丘摸金,诬过其虐”,意即,刘勰认为陈琳作不实之言,诬曹操设发丘、摸金官员以盗墓。但刘勰所认为的“诬”是指曹操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事实,还是指曹操盗墓的事实?不知,无上下文对照。
此文后面也说“究竟曹操有没有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史无记载。”
上网搜了一下曹操盗墓的史料,看到最多的是的倪方六的相关文章——倪写有《盗墓史记》一书,对盗墓史颇有研究——他说,“曹操盗墓,《三国志》原文并不见载”,但“仅见于补注”。再往后读,发现这补注的最终来源还是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
看来这篇文章成了曹操盗墓的孤证,感觉不能完全信。不过从情理逻辑上分析,《古文鉴赏词典》里的评论文章和倪方六都从此角度进行了分析,我觉得还是他们的分析还是有说服力。
曹操盗墓一事,怎么史无记载?关于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史书,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原是蜀汉人,其生卒年是233年至297年。他20岁时,距曹操的死也不过33年(曹操的生卒年是155年至220年)。他是当时的人,对当时的事应有不少耳闻目睹,特别是关于于曹操名誉有损的事(蜀魏为敌)。所以,既使陈寿“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他也可利用自己的闻见和实地探访获得一些材料,如司马迁修《史记》那样。
但关于曹操,后人却没看到如盗墓等的负面史料。原因自然可能是曹操不曾盗墓,不过更大的可能还是因陈寿于蜀亡后成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所以,“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而这“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
当时关于曹魏的史书,还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不过这些书都已亡佚,不可能再做参看。
但三国时代距今已近2000年,关于曹操盗墓之事,就再无第二条记载,既使是一行文字也没有,这还是不免使人疑于事实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