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晒”有三个义项:
①太阳把光和热照射到物体上:烈日~得人头昏眼花。
②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粮食|让孩子们多~太阳。
③〈方〉比喻置之不理;慢待:把他给~在那儿了。
这说明“晒”的“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义已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个固定的意义,已经约定俗成。形成这样一个固定义项还有语言本体的原因:“晒”的实施(或“晒”所利用的工具)按照一般的认知只有一个,那就是“太阳”,所以,无论“太阳”放在哪个位置,甚至省略,人们都不会误解。
当认知起了作用之后,它必然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模式,在无意识当中影响着人们。一般来说,主语是施事,含有主动意味,当有人的意识参与时,主语只能是有生命的人;当人的意识无法参与时,主语可以是“太阳”所以晒书本,晒被子,晒稻谷,主语都是太阳。
“晒太阳”由于人们的认知经验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表达,而且其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个体,也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