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清华国文导师陈寅恪先生出的一道奇怪题目是如何被人破解的?

清华国文导师陈寅恪先生出的一道奇怪题目是如何被人破解的?

若论汉文精妙之处,对联可窥一二。陈子升在《中洲草堂遗集》中记录了一副堪称?千古绝对?的对联上联烟锁池塘柳。除了描绘出的意境外,五个字还分别对应出五行。虽不时有才子对出下联,但与上联之巧妙相比终究有所不足。对对联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运用能力,所以为古今文人墨客所钟爱。

01

对联与中国诗词的发展大有渊源。对联讲究字句工整,而这一点要求正是符合骈文的格式。骈文由三国时期曹植首创,发展至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其成就了魏晋风流,也为魏晋风流所成就。骈文两两成句,在谐音方面有极高的要求,用词讲求寓意深远,

从这一点来看与对联的要求极为类似,所以有理由认为对联正是从骈文中演化而来。

▲曹植剧照

诗词在唐宋时期发展至鼎盛。在这一时期,

▲杜甫草堂照片

以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这句诗被誉为?千古一句?,不但其表达意境高远,更难得的是平仄工整到了完美的地步,且整首诗除了?猿?字稍有遗憾外,其余皆合辙,因此这首诗可被视为七律典范。而如果将其视作七言对联,会发现同样堪称是绝对,非诗词文章大家不能为。正是有了诗词的兴盛,作为?本家?的对联才能同样让文人墨客乐此不疲,

以至明清诗词没落时,对对联反而成为文人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02

苏东坡《赠虔州术士谢君》中有一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被清华导师陈寅恪偶然读到,?卢行者?和?韩退之?的巧妙对仗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兴趣。那么具体是什么说法呢?原来?韩卢?是一种犬名,?行?和?退?都是形容移动的动词,而且一进一退,最后?者?和?之?是古文中常见的语气助词,所谓?之乎者也?是矣。

▲陈寅恪青年时期画像

这个巧妙的对联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兴趣,于是在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招生考试中,陈寅恪先生就仿照此对联出了道奇怪的题,上联:孙行者。虽然先生自己知道这个对联的出处,但普通青年学子又哪有先生这样的博学?苏东坡的那首诗作也不是很出名的诗,除非刚好读过否则很难产生联想。

▲清华大学校门照片

初看考题时,考生们皆一脸茫然,考生多数不解其意交白卷得零分,还有一些则试着填上?猪八戒?、?唐三藏?等人名,最终自然跟交白卷没有区别。不过,众多考生中也有这方面的大才子,有位考生对出了?祖冲之?,陈寅恪先生在批阅到这个答案时也是愣了一阵,但这个答案并非他心中的标准答案,因此也只给了及格而不是满分。

只有一个叫周祖谟的考生对出了陈寅恪先生真正的答案?胡适之?,拿到了唯一一个全分。

▲孙悟空剧照

虽然?胡适之?是陈寅恪先生心底的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祖冲之?要更为合理。先说说?胡适之?的优点:

孙悟空是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主要人物之一,它的名字是拜师菩提老祖时老祖所赐,老祖说猴子乃是?猢狲?,是以用?狲?字为姓,但念及猴子走上修行路,所以去掉反犬旁,正好?胡适之?的?胡?同样是?猢?去掉反犬旁;?适?在古文中有?去往?的意思,跟?行?有相近意思,对仗算是工整。

再看看?祖冲之?的巧妙之处:?孙?和?祖?乃是晚辈与长辈,对仗堪称完美;?冲?和?行?词义相近,比?适?更加贴切。

▲陈寅恪故居照片

陈寅恪先生后来坦诚本意是跟胡适之开个玩笑,出题?故作狡猾?,欲以孙悟空的72变来打趣胡适之立场摇摆不定,

所以题目中?胡适之?才是标准答案,但单以对联而论,?祖冲之?比?胡适之?更加工整。

结语

中华文字可谓妙趣横生,常人用尽毕生精力也难以精通一二。要实现民族文化自信,首先国民就要对汉字文化自信,不能一味只看到拉丁文字的严谨而忽略汉字的博大精深。也希望国家能加大对汉字教育的投入力度,至少需要扭转如今?国语不如英语?的畸形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