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篇题为《“普通话”的真相:满州人的蹩脚汉语》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这篇文章主张,现代汉语是一种由吴语与满语混合而形成的非正统的汉语。这一观点乍看起来确实颇能博人眼球。但是如果细读文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该文其实主要基于部分在学术界有争议且又经作者有意无意地加以歪曲的事实依据,经过经不起推敲的逻辑和非主流语言学价值立场推导,最后得出了与主流学术界认识相反的结论。
利玛窦的标音证明了明代北京话是吴语吗?
该文声称,由利玛窦的罗马拼音注音可以推知当时的北京话是吴语:
“北京自建城以来经历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变迁,自古以来北京话有过多少变化?如何变化?从历史上讲,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话是明朝的官话(考证为吴语)。”
这是全文中仅有的一段比较系统地试图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论点进行举证的段落。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几行字,其中提出的每一条证据基本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利玛窦的记录的既不是吴语,也不能代表明代的北京话;无论是利玛窦的记音、古吴语还是古北京话,都存在翘舌音节;也有丰富的语言学证据证明明代的北京话根本不存在入声。
利玛窦当年写了点啥?
利玛窦(1552-1610)是明末由教皇国(意大利统一后属意大利)到亚洲传教的最重要的传教士之一。他于万历十一年(1581)来到澳门,并于万历十三年(1583)进入中国内地,此后直至病逝,从未离开中国。利玛窦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过巨大的作用。比如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几何学术语,像“锐角”、“直角”、“钝角”、“平行”、“垂直”、“对角线”等等,最早都是由他和徐光启翻译成汉语的。
现存可体现利玛窦的罗马拼音注音的主要著作,是其早年与罗明坚合编的《葡汉词典》及收录在《程氏墨苑》中的四篇文章。语言学界一般将它与稍晚事出现的,与它在语音系统(语言学上一般称之为“音系”)上十分相似的金尼阁所著《西儒耳目资》一起讨论。这些图书所记录的汉语音系究竟为何种音系,
在语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最初有学者认为,它记录的是古晋语,现在的多数学者则或认为它记录的是古江淮官话,或认为它记录的是古河洛方言。而该文作者提出的吴语一说,我个人没有在任何学术文献中找到出处。
此外,还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利玛窦在华前期主要生活在广东、江苏等地,直到1601年才定居北京,所以即使利玛窦记录的语音真的如该文作者所言,确系吴语音系,它也只可以证明利玛窦学习的汉语是吴语音系,或者最多可能可以作为这种音系是明代官方“雅言”(即全国通行的汉语***同语)的一条旁证,但绝不能由它推断出明代的北京口音就已经符合了这样的音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