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求部分哲学相关知识点的正式解释!急!

求部分哲学相关知识点的正式解释!急!

1.哲学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meta即after,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3。自然历史与社会

sorry...

4.认识论主体和客体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及其关系

第一,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能动性等属性;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第二,认识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也有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等属性;客体的基本形式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第三,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首先,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其次,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再次,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的功能和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最后,主体和客体之间还存在着审美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实践关系是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5.唯理论和经验论

何谓经验论?

经验论以亚理斯多德而论,他虽然也承认观念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必须经由对於事物的了解才能有这些观念,柏拉图则是以对於观念本身的沈思来获得这些观念。

经验论者在形上学的领域倾向於主张实在论,感官实在论是指可知觉到的事物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外在事物;科学实在论是指客观独立存在的外在事物除了可知觉到的事物外,还包括了感官无法知觉到的事物。而宗教实在论所认为的客观独立存在的外在事物除了可知觉到的事物外,还包括了真理或上帝。

经验论者在知识论的领域,倾向於主张真理符应说,也就是主张外在事物有其客观的存在,我们所持的观念要与外在事物相符应才算是真的。

6.哲学的进步

sorry...

7.西方本体论是怎样建立的

本体论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本体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论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8.如何认识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同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和具体的展现形态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应于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则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可预见的领域扩大,不可预见的领域缩小。

9.中西哲学的差别

/content/view_content.asp?id=172

/model/luntan/view.asp?article_id=2291442

10.宗教怎样看待死亡

/blogarticle.php?date=200609&postID=4627

11.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世纪80年代,中国称自己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目的论和决定论

(Determinism)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目的论teleology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内在的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的目的论的奠基者。

13.一元论、二元论、可知论

一元论

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一元论”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他把基于物种保存原则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称作一元论,并著有《作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纽带的一元论》一书,还创立了“一元论者协会”。一元论有两大类: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通俗地说,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二元论dualism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无法将物质和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即使是笛卡尔,最终还是倒向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可知论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被人似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14.帕拉图的理念论

/view/186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