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象
在我国古代,最初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这个概念的。《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古代圣人创制物的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意义。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以后,这一术语在我国多数文艺理论家使用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刘勰的方向。
作品名称
意象
外文名称
yixiang
作品别名
义项
创作年代
先秦
作品出处
文心雕龙
快速
导航
基本特征
多义和歧解性
四种含义
意象一词,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模糊。美国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说:“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②
英国《现代评论术语词典》解释“意象”时,也慨叹道:“这是一个灵活得令人困惑的术语,任何有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象征都可以称为意象,当一个概念被泛化得什么都是时,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意象”概念亟待从理论上进行梳理和规范。意象概念,广泛应用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主要有四种含义:
(一)心理意象,即从心理意义上的意象,国内心理界一般把它译为“表象”,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心理意象是文学创作赖以展开的基础,这个意象是有价值的,但它不是文学形象,更不是文学的至境形象。
(二)内心形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内心形象
(三)泛化形象,是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
(四)观念意象及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