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漫步人生为何要把专注的理念放在第一位?

漫步人生为何要把专注的理念放在第一位?

一、何为专注及意义

谈到专注,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专注?

现代汉语词典对专注的解释:专心注意、精神贯注、心神专一。

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言:“盖兵贵精不贵多,精则有所专注,多则散乱无纪。

柔石 《二月》四:“他翻起一首极艰深的歌曲,他两眼专注地看在乐谱上。”

它的近义词是:埋头、笃志、静心、潜心、专一、一心、用心、专心。

英文翻译为: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be absorbed in; devote one's mind to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专注的精神一直被提倡和推祟的。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在? 《劝学》中就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自古至今,但凡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都是专注的典范。很多伟大人物因过于专注甚至闹出笑话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比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误把墨水当蒜泥蘸吃、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僧人贾岛因推敲古诗冲撞官员、陈景润专注思考数学题以致撞树、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吃、阿基米德澡堂洗澡灵感闪现赤身裸体奔向大街、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凳子被撤走浑然不知等等,当代世界首富巴菲特、比尔盖茨也是超级专注的典型代表。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做出影响世界的巨大成就与他们专注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专注层次分类

从专注的对象来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区分,狭义的专注是专注当下特定时间内做的事情,比如居里夫人读书、王羲之写书法、僧人贾岛推敲古诗时出神入化的专注状态,广义的专注是专注特定的领域,比如爱迪生专注研究灯泡、乔布斯专注苹果手机、比尔盖茨专注计算机、巴菲特专注投资等特定领域。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词典对专注的解释属于狭义的解释。

根据时间长短和专注对象也不同,以学习漫步人生时间管理系统为例,可以做如图划分:

? 从古今中外关于专注的名言警句中,更多强调的是广义的专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有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清朝小说家蒲松龄言:“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清朝作家郑板桥也言:“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远多,徒多徒烂耳。”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欲精不欲搏,用心欲专不欲杂”。

鲁迅说:“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做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也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来“。

德国诗人歌德说:“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说:'研究学间,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邹韬奋指出:“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苹果公司前总裁 乔布斯说:“ 人们认为专注就是要对自己所专注的东西说YES,但恰恰相反,专注意味着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NO,因为我们要仔细挑选。这就是我的秘诀——专注和简单。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费尽心思,让你的思想更单纯,让你的产品更简单。但是这么做最后很有价值,因为一旦实现了目标,你就可以撼动大山。

这些真知灼见其实是他们自身成长经验的秘诀总结。

下面几句名言属于狭义的专注:

? 德国诗人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

《番茄工作法图解》这本书中写道:“一双脚不能同时跳两场舞蹈。“换句话说:”一次只做一件事。“

现代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专注当下25分钟。

专注的反面是不专注,总想博学多才。《荀子·劝学》里有一个比喻:“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鼯鼠是一种小飞鼠,有点像松鼠,它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它有五种技能,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很悲哀。这就是典型的不专注。

三、如何做到专注学习

专注需要明确方向。我们常听人讲,选择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你明确了你的努力方向之后,想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你就要把自己的专注力持续专注在明确的努力方向上。比如目前我的努力方向就是漫步人生,我专注的焦点就是漫步人生所教给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理念、每一个方法、每一个习惯,当我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就不会不会跟着别人随波逐流,处浅尝辄止式的去学各种各样的东西,那样只会白白浪费我的宝贵时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据7+2-2的法则,一个人同时专注的事项不能超过三项,最好一个阶段只专注一项,专注一项就有可能让这项内容深入到你的潜意识,让你的潜意识自动发挥分析消化筛选作用,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项内容。

现在漫步人生的不少学员盲目贪学,同时在多个领域切换学习,时间管理、口才演讲、读书会、理财、整理等等,好像要把全部的功夫都要一下子学到手。教练意识到盲目贪学是学习中的最大忌讳,是一种愚痴的学习行为,所以教练苦口婆心谆谆告诫一定要专注,在一百天的时光之旅中只学习漫步人生时间管理课程,暂停其他一切的学习。根据斯坦福大学学习力消耗定律研究表明和大脑的潜意识研究,一次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学习的,效果最好,见效最快。专注学习而且能够发挥大脑的潜意识隐性学习功能。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不再有做多少事,而在于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也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

专注需要持续大量的重复学习。

成功等于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持续做。“用心“和”持续”是硬道理,简单重复创造不了极致,成就不了世界冠军;水滴石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年半亲子国学经典诵读坚持,让6岁的儿子轻松实现了自主阅读,儿子大思英语的近半年的闯关学习,儿子不知不觉中会说不少的英语句子。这些都是因为持续的力量。

罗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流逝而遗忘我们曾经学过的内容,这就需要不断的重复我们学过的内容。反复的重复,不断的修改完善,是我们真正能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

我在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易经》读一百遍或者听某一个音频100遍,理念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起初,我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一本书怎么可能读一百遍呢,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已。但是自己真的听话照做之后,发现真的效果要比你单单看一遍两遍,收获大多了。当一个音频被你反复收听多次的时候,就能真正掌握音频里面所讲到的每一个点,并把这些点串联起来。如果仅仅听一两遍就不听了,根据大脑的遗忘规律,很快这些知识你就忘记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够一百遍,音频的内容可能你已经能够烂熟于心,即使你不能全文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但是音频里说的每一句话你基本上听了上句就能对上下句。一本书读够一百遍,基本上可以达到朗朗上口轻松应对的程度。我和孩子把《孝经》读了一百遍,当读到60遍的时候,孩子基本上就能全文熟练背诵。

学习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就一定要在“学习区”进行大量重复地刻意学习,而且还要得到有效的反馈,即优秀教练的指导。

专注需要刻意重复的练习。

在重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刻意练习的重复。学习分为3个区域:

第一个是舒适区,就是已经熟练掌握的部分;

第二个是学习区,就是还没有掌握,需要接下来刻意练习突破改进的地方;

第三个是恐慌区,就是害怕的区域。

如果永远只呆在舒适区学习,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过于快速地进入恐慌区,学习的意愿就会被打压,所以只有在学习区,那些不够熟练、经常犯错的地方,就可以刻意地去练习了。

比如退役的科比, 记者采访他:你为什么能成功?

他说:我知道每天早上4点钟洛杉矶的太阳。科比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练习篮球技巧,他每天早上练习投篮1000个,就在退役后的第二天早上,他还去练习了篮球。他的故事同样说明,成功真的来得不简单,因为需要持续地、重复地、刻意的练习。

专注和持续,才能积累大量的经验。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这10000个小时,还是你如何使用这10000个小时。有的人在某件事情上可能只花了1000个小时,但是他刻意练习的程度所占比重更高。所以其实“天才”是来自刻意的练习,它决定了我们是不是伟大水平,而非一般水平。

专注还需要复盘思维。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时的复盘及时总结发现,我们做得好的方面、做得不足的方面,以及我们如何改进才能做的更好。也就是所说的要抬头看路,刻意练习是埋头拉车,实时复盘是抬头看路,二者有机结合,最终通往成功。

专注有了优秀教练的指导如如虎添翼。

刻意练习就是让我们永远在不熟练的地方,在经常犯错的地方练习,而且要大量重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获得教练的反馈,有人辅导你不断地提升,避免各种各样的雷区那就太妙了!

所以很多体育竞技活动,不论是像打网球这种单人竞技项目,还是像踢足球这种群体性比赛项目,它们的背后都配有教练。

漫步人生时间管理课程有优秀的时间管理导师神之业教练的指导。教练就是一面镜子,让每一个训练者都能从他那里持续获得反馈。

最后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话作为收尾,与君***勉:Don't get in your own way!(你不要妨碍自己,不要自我设限)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最后胜利了,不是因为它快,而是因为它聚焦,屏蔽了干扰。很多失败不是因为别人,而在于你阻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