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中的”锡“是通假字,通”赐“。根据字典词典认定,读音[cì]。
锡通”赐“的例子
仲长统《昌言》:“赏锡期于功劳,刑罚归乎罪恶。”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意思是,见到了君子,心情就像赏赐给我百贯钱财一样。
《尚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意思是,九江一带根据命令还进贡大龟。同样的意思,《史记·夏本纪》写作:“九江入赐大龟。”
《春秋·文公元年》:“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公羊传》解释这句经文说:“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同样的意思,《汉书·五行志》写作:“毛伯赐命”;同样的用法,《春秋·文公八年》又写作:“天子使召伯来赐公命”。
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2课《离骚》(节选)中“肇锡余以嘉名”的“锡”,编者将其释为“赐”。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工具书,在“锡”字的使用上,也和段注及《中华大字典》的认定相同。四川、湖北两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字典》第八卷《通假字表》,将“锡”列为“赐”的借字(见该卷第5310页《锡部》)。中华书局《王力古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古代汉语词典》都注有“锡”通“赐”,并标读音Cì。因为通假字都应读本字的音。
另外,古汉语的一些专著,对屈原《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锡”,注有“通赐”字样。如:中华书局·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第550页)以及天津教育出版社·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下册第788页)的相关注释,均可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