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六经根结表 5 根结的概念 6 根结的内容 7 四根三结 8 根结理论的应用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根结 1 拼音
gēn jié
2 英文参考root and en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oot and kn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根结为经络部位名[1]。根,根本,是经气始生的腧穴或部位[2]?;结,归结、布散,是经气归结的腧穴或部位[2]?。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结在头面胸腹部[1]。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这对腧穴分类和辨证取穴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1]。《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论足六经的根结部位,后人据此,增加手六经根结[1]。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经脉以四肢末端的井穴为根,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为结,用以说明四肢与头面胸腹之间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根结的具体部位,详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手三阴三阳的根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没有记述。后《针经指南》又概括为“四根三结”,将手六经包括在内。
4 六经根结表
六经根结表[1]
足六经
根(下肢)
结
根(上肢)
手六经
太阳
阳明
少阳
少阴
厥阴
太阴
至阴
厉兑
窍阴
涌泉
大敦
隐白
命门(目)┓
颡大(面)┃
窗笼(耳)┣头
廉泉(喉)┛
玉英、膻中—胸
太仓(胃)—腹
少泽
商阳
关冲
少冲
中冲
少商
太阳
阳明
少阳
少阴
厥阴
太阴
5 根结的概念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根,树根,有起始的含义,脉气所起为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如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结聚,有归结的含义,脉气所归为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
根、溜、注、入:指手足阳经中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
根,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井穴”;
溜,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
注,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
入,经或络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
6 根结的内容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其具体内容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所载:“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所结部位解释如下:
命门:指目部。《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杨上善注说:“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可知“命门”指眼目,其意义与“肾为命门”和督脉穴命门相联系。“命门者目也”,这可看成是最早的注解。目是手足太阳***同所结之处。颡大:《针灸甲乙经》引作“颃颡”。原文“颡大者,钳耳也”,较费解。颃颡指鼻咽部,为手足阳明所结之处。窗笼:指耳中。耳部是手足少阳***同所结之处。太仓:指胃部。《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足太阴经结于胃,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也与胃有关。
廉泉、玉英:《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论》:“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指廉泉在舌下,与玉英同为津液之道路。可知手足少阴同结于舌下廉泉;
又《针灸甲乙经》玉堂一名玉英,似指咽喉所在的胸部,故说厥阴“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指心之外围,《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7 四根三结四根:十二经脉都以四肢井穴为根。
三结:头—手三阳结于头;胸—手三阴结于胸;腹—足三阴结于腹。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虽只举足六经的“根、结”和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但从井穴与头面胸腹的关联意义来理解,手六经应与足六经相似,故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便有“四根三结”的概括提法。这是在足六经根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
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结”。原三阳经各结于目、鼻咽、耳,合为头部;三阴经各结于胃、舌下、胸,分化为手三阴结于胸部,足三阴结于腹部。以此归纳十二经要穴的主治重点具有特殊意义。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提到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各穴:“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仓,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入下陵(三里),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入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值得注意的是:各井穴都称为“根”,是脉气始发;其后的“溜(流)注”各穴,与五输穴所分稍有不同;“入”穴则一指颈部穴的上入头脑,一指络穴的由浅入深,以说明经与络的上下相通关系。
8 根结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