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数学家王元的小故事

数学家王元的小故事

王元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学奖得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家王元的小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王元,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数论研究。几十年来,他的研究成果累累,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赞扬。他是怎样从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的呢?

王元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很早就受到启蒙教育。他不特别聪明,更不是神童,但是他同大多数有成就的人一样是通过苦学才获得成功的。王元的小学、初中时代,是在战乱与艰难中度过的。4岁上学,那时他还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孩,一心只想玩,结果连续留级了两年。上中学时学习成绩只是中等水平。

这样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却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凡是他兴趣所及,都肯花费时间刻苦钻研。开始,他喜欢看小说,不管多厚的本本,他都要想方设法看完它。他看别人拉二胡,自己也动了心,成为二胡的爱好者。由于他抓紧时间苦练,又肯动脑筋琢磨演奏技巧,不久就成为出色的二胡演奏者。后来,他又喜欢画画和游泳。他经常带着画板出去写生。画累了,就脱下衣服跳到湖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广泛的兴趣,养成他不怕困难和一种强烈进取的精神。只要他感兴趣的项目,他总比别人学得好。

1948年,王元高中毕业考入浙江英士大学数学系。浙大是我国老一辈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多年执教的地方,数学教育卓有传统。二位教授自30年代起就坚持办高年级学生读书讨论班,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极有帮助。浙大的教学环境激发了王元对数学真正的兴趣。大学四年级时他在读书讨论班上报告了A·E·英哈姆的《素数分布论》。1952年,王元从浙江大学毕业,因成绩名列前茅,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年后又被分配到该所数论组。

王元有幸能在华罗庚教授的直接指引下开始其科研生涯。他到数论组是华罗庚亲自挑选的。王元在华罗庚领导的研究集体里边学习,边工作。为了攀登世界数学高峰,华罗庚举办了一个数论讨论班,王元参加了这个班的学习。华罗庚在讨论班指导,总是先把讲稿发给大家,然后叫大家报告、讨论。还有一个规矩,报告人讲完以后,必须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果答不出来,就要你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站在台上思考,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挂黑板”。

华罗庚在当时已经预测到赛尔伯格筛法和列尼克方法在数论中可能发展,可能是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讨论班也就这一方面的问题开展探讨。有一天,轮到王元报告了,题目是赛尔伯格筛法。这实际上是一个二次型求极小值问题,它要联系到凑平方。王元在黑板上凑平方的时候,忽然紧张起来,左凑右凑也整不出来。他的问题在黑板上被整整挂了一个小时才解决。

王元被“挂黑板”以后,牢牢记住华罗庚的.话,当前世界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很多,掌握并钻研筛法意义很大。王元前进的目标明确了,他大胆地选择跟筛法有关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放弃一切休息日和文娱活动,更加专心致志地攻读。不久,他和一个外国科学家一起,写了两篇有关筛法研究的论文,在数学研究中初露头角。以后,王元又就同一个问题写了几篇论文,华罗庚看后狠狠地批评了王元一顿,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有了速度很好,但还要有加速度,只在原水平的基础上工作,永远也不会有更好的成绩。”

王元很快就明白了华罗庚这番话的道理。他知道,物体要做加速运动,需要外力;科学研究要有加速度,需要勇于开拓。王元关于筛法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确立了他作为著名数论家的地位,王元主编的《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其中包括他本人的工作。以后与华罗庚开始了长达20年的师生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他的代表性著作有《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及《在中华人民***和国普及数学法》(以上与华罗庚合作)。王元对哥德巴赫猜想有精深研究,他首先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为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与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3的整数之和。这一成果在198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又与华罗庚一起提出了计算多重积分的新方法,国际上称为“华—王方法”。

王元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华罗庚教授亲自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数学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以华罗庚为首的“中国数论学派”的重要成员。“勤奋出天才”是王元的座右铭。他认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靠积累,王元所做的读书笔记就达3400页,他从事科学研究而付出的辛劳由此可见一斑。王元又是一位谦逊的学者,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科学研究如同攀登无限的梯级,一个人无论达到多高,也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因此他说:“恰如其分地估计自己不要过分陶醉于自己已经做了些什么,始终有个危机感,这样就永远不存在自满的可能性。”他认为,这种态度来源于对整个数学知识海洋的客观认识。

王元成为国际数学界享有声誉的数学家,他的成才之路是与勤奋、刻苦、谦逊的态度及不停顿地向科学高峰进击的精神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