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台湾淑馨出版社,1994年6月;
《新历史主义》,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1996年8月第二次印刷;
《文学:鉴赏与思考》(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7年4月;2003年9月第二次印刷;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万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7年6月;(此著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文学·文论·文化》(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第四辑),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1月;
《思辨的愉悦:文学与文本》(论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1月;
《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话语——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关于批评的批评”: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11,000字)
《关于后现代“表征危机”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1期(4,000字);
《阐释批评的超越》(《结构主义诗学》的《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14页;(8,000字)
《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11,000字);
《“后现代主义文学时不可摹仿的”》,《钟山》1992年第3期(3,000字);
《人·文本·结构——不同层面的爱伦·坡》,《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11,000字);
《纳博科夫如是说》,《读书》,1992年第9期(5,000字);
《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12,000字);
《道与逻各斯的对话》,《读书》,1993年第11期(5,000字);
《诗学研究“欧洲中心论”的突破——兼评<世界诗学大词典>》,《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4,000字)
《关于米兰·昆德拉的思考》,《世界文学》,1993年第6期(9,000字);
《一个众声喧哗的批评时代》,《<20世纪美国文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9,000字);
《美国短篇小说之我见》,《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美国卷“序言”》,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6,000字);
《“写实”还是“虚构”?——试论英美小说观念中的几个问题》,收入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28-52页(20,000字)
《传统与现状: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再审视》,《美国研究》No. 4, 1995. (10,000字)
《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读书》No. 8, 1996.(6,000字)
《危险的让·鲍德里亚》,《读书》,No. 10, 1996.(6,000字)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文艺理论与批评》,No. 1, 1997.(15,000字)
《“后殖民主义”:一种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反思》,《天津社会科学》No. 1, 1997. (16,000字)
《“把铲子就叫作铲子”:我读<马语者>》,《世界文学》No. 1, 1997.(8,000字)
《“后殖民”文化批评与第三世界的声音》,《美国研究》No. 3, 1998. (14,000字)
《面对20世纪科技时代的困惑——《亨利·亚当斯的教育》述评》, No. 4, 1998. (4500字)
《“文化熔炉”·“文化战”·“多元文化”——美国文化转型格局面面观》,《世界文学》No. 1,1999 (10,000字;此文的摘要5, 000字刊发中国社科院《要报》,报送中央政治局;刊发《领导参考》和《院报》等内部参考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