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褐的意思是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着。
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普通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劳作装、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史记·秦始皇纪·论》引贾谊句:“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汉书·贡禹传》:“家赀不满万贯,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
中国古代服饰发展
1、商代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2、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3、秦汉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4、魏晋南北朝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
5、隋唐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6、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7、明清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短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