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牛郎他爸是谁?

牛郎他爸是谁?

读读下面的故事,看看牛郎家族的历史

山西蒲州(古称“蒲坂”)曾是华夏历史上最兴盛、最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蒲州是尧舜古都,尧舜禹的发祥地。蒲州座落在黄河中游,黄河流经其西部和南部,在潼关突然急转成一大弯曲形成拐角之势,全长百余里,滩泽广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与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最适人居。所以,早在180余万年以前,就有西侯渡匼河人在此生息繁衍。这是中国最古老、亦是最早用火熟食的人群。牛郎的祖先则是从黄河下游的河南东部地区逃荒流落于蒲州。因蒲州是全国物资的集散地和重要的漕运码头与口岸,所以黄河西岸的朝邑县有全国最大的永丰仓,黄河东岸的蒲州,早在舜帝时就有全国最大的府库。牛郎的先祖在尧舜时代,就曾有人担任舜帝国库的守库“保安”,为舜帝专职看守金库。

夏禹开辟赋税航道并改革税法

尧舜禹时代,财产私有制已产生,私有制度在后来虽产生过很多的灾祸,可是当它开始建立的时候,实有赖于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尧舜禹时代应当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比以前大为发展的时代。古人们不晓得社会进步主要是靠着劳动大众的努力,诚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故孥出来当日的几个首领为代表,归功于他们,亦是一件不难理解的事情。

生产力之提高,使大禹治水得以成功,从《禹贡》看蒲州的漕运码头地位就可想而知。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汉马融认为“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可见,尚书所记述的,都是关于舜帝时期的传说。《尚书》是我国现存史书中最古老者,系上古历史文件和政史论文的汇编,属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相传由孔子所撰,实际上有些篇目是后代儒家补充进去的。《禹贡》全篇详细记载了禹修九州的水运航道的方法、赋税等级、贡物及运送贡物的线路;还记述了尧舜时期,为了完善中央赋税机制、充盈“国库”而采取的一项浩大的治税工程。即禹将全境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设“九牧”管理。根据各州的不同地理、兵源、物产情况,规定不同的贡赋等级和贡赋途径,按距离远近向国家提供不同的实物、劳役和军役。要求各州职官,各按要求向国家尽力。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贡赋制度,为我国税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此后的四千多年间,我国财政制度始终是以控制土地和劳动力为核心的。《禹贡》记载“禹贡九州之法”日:“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植国家“财税”来源,以增加国家财政收人。

尧舜时代被后世儒家称为“唐虞盛世”,中国古史上的黄金时代。尧舜时期,蒲州作为帝王之都奠定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市地位。据古籍记载,尧和舜等都曾在这里建都。从《禹贡》中可以看出在尧舜时期,蒲坂不仅是帝都,而且十分富饶。《禹贡》中对山西有这样的记载:“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意思是冀州的土壤是白色而且柔软的,这里的臣民应当交纳一等赋税。冀州虽然很大,但主要的是以山西,尤其是以晋南为中心的。《禹贡》所说的九条通向中央的贡赋水运航道,不管各州的起点在哪里,都是把蒲坂作为最终的目的地。四千多年前的蒲坂,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漕运码头。全国各地的贡赋之物,都要从这里上岸,运交到舜帝的“国库”之中。

大禹开辟的九条税赋航道,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全国各地的贡赋最后都经黄河转运到蒲坂舜帝的国库。南方诸州进贡的路线是沿江、泗水,转送荷泽到济水入黄河。贡赋有金、银、铜、锡、铅、美玉、美石等各种矿产;楠、桧、桐、松、竹等各种贵重的竹木;(系系)、麻、葛、绸等各种纺织品;鱼、龟、珍珠等各种海产;犀牛皮、旄牛尾、象牙、鸟羽、香料、油漆、兽皮、珍禽怪兽、珠宝等。北方诸州从黄河运交的贡物有:粮、棉、(系系)、麻、盐、煤、石料、木材、兽皮、牲畜、树木等。全国贡赋的货物,都汇集在渭水与黄河交汇的弯曲处,即渭水弯(亦称“河曲”)东北处,这里就是帝都蒲坂所在地。

古蒲坂先是尧帝的都地,舜代尧摄政之地在妫、汭水中间的“妫讷舜都”(亦即“舜居妫油”)。尧搬迁平阳(今临汾市)后,舜迁都蒲坂。禹为舜帝的大臣,受命治水,开辟赋税航道,改革税法,是为虞舜所建帝国“国库”的丰盈服务的。所以说,蒲坂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是中央赋税的漕运码头,是尧舜时期重要的经济口岸,是全国最大的国库储仓。

全国各地的贡赋之物都要从蒲津上岸,运交到帝王的国库之中。山西的粮、盐、棉、麻、煤等物亦要从此出口运送到全国各地急需的地方。所以,在码头口岸和国都附近就要有一个特大的国库储仓。传说,这个国库建立在地势较高,以防黄河水患,进出货物方便的妫水上游,距国都不远的“舜居妫汭”东边,离码头口岸二十余里的历山脚下。为防盗防匪,又必须派重兵护卫看守。

牛郎与织女的相识相爱相恋

牛郎的先祖,从黄河下游的河南东部流落到蒲坂后,靠打工放牧为生。因其子女多而生活艰难,当儿子们长大成人后仍无钱娶妻,成家立业。为以后的生计,牛姓老人把一破锅摔成碎片,对儿子们说:“为了生计与前程,你们各拿一块,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去吧!为不失血缘血统,尔后若能团聚,就以破锅重圆为标志”,故称此牛姓为“锅底牛”。

留守在妫水旁的牛姓子孙,在尧舜禹时代,曾有人在“国库”招收库兵时入伍。牛郎是库兵的子孙,他们的家安居在国库附近的妫水南岸,史称“牛家大院”。后来,当牛姓人家繁衍兴旺时,在大院西南四里开外的地方遂聚集成村落,即今谭庄所在地。

蒲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以桑麻棉种植和纺织为著。桑麻“性宜沙土,疏而易达”,蒲坂人多种于黄河滩涂,滩广地阔,“不汁顷亩”,只要“岁无霖潦,及河水所致,则大收温絮,御冬及供纺织,赖其用焉”(《蒲州府志》卷之三·物产)。市场供应自不必说,光制军衣、军帐的布帛,蒲坂就得贡献不少。舜帝的孙女或女儿之所以名日“织女”,就因她心灵手巧,善于纺纱织紝而故名。唐彦谦《七夕》诗曰:“而予愿乞天孙巧,五色纫针补衮衣。”

《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皆曰:“织女,天女孙也”。天,即“天帝”、“上帝”、“玉皇大帝”(指死后升天成神的舜帝),亦谓“天子”。施宣园等主编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续)》上有资料说:“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是夫妻关系,他们有如人间帝后,还先后生了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就是七仙女”。《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又日:“婺女其北织女”,即嫁给牛郎的贱妾织女在天河(黄河)以北。《史记·天官书》索隐为“婺女”。(尔)雅云:“须女谓之‘务女’是也。一作‘婺”’。正义日:“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主布帛裁制嫁娶”。索隐:“织女,天孙也”。案:《荆州占》云:“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正义曰:“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瓜丝帛珍宝”。说明天子或天帝的孙女(或女儿)织女,不但会种植、善纺纱织纴,而且还参与国库管理。人间的天子舜死后升天成神为天帝,其孙女织女在人间居住于黄河、妫水北,在天上居天河北,嫁牛郎为之卑贱。

织女居住在国库附近,即妫水北岸的“舜居妫‘衲”。牛郎的家亦居住在国库附近,即妫水南岸(黄河北边)的牛家大院,他经常随家人出入库兵营地,有时跟随当库兵的长辈住在库兵营房附近。《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故曰:“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牵牛亦位于黄河以北。《史记·天官书》、《尔雅·释天》云:“河鼓谓之牵牛”。正义“牵牛为牺牲,亦为关梁。”“自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此星也”。《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

织女与牛郎居住在历山脚下,黄河之滨,雷泽湖畔,妫油水旁,这是他们经常跟随家人耕耘、制陶、渔猎、放牧的地方;亦是小伙伴们经常玩耍、沐浴、嬉水、摸鱼、捉虾的好去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进入青春期,两情相悦,产生爱情是很自然的事情。但门不当户不对,却是牛郎与织女婚姻间的最大障碍。牛郎家穷,为置办婚礼,向天帝借钱未能及时归还而受到与织女分居的惩罚。《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日纬书》:“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牵牛织女因相爱而被罚。《诗经·小雅·大东》云:“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鞘鞘佩禭,不以人其长!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牵牛、织女之所为,亦仿佛罚作苦工的营室景象。然而,爱情的魅力却是无穷的,是任何势力难以阻挡的。尧帝的爱女娥皇、女英与舜的奇妙婚恋,就是其例。

遥想当年,尧帝起先要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一介庶民虞舜时,娥皇与女英极不乐意地说:“帝王之女,何以能下嫁庶民为妻?”尧听后劝说道:“舜虽一介庶民,相貌却非同一般,一副龙颜贵相,将来要继父帝位,二女岂不是帝妃吗?这么一说,两个女儿便回心转意了”。回顾昔日,尧帝在“禅让”的民主选举制与传子继承制激烈斗争时,对传子丹朱与禅让虞舜心理矛盾,十分为难。为了监视、控制虞舜及其部落的行动,采取了先礼后兵的谋略。“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之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史记·五帝本纪》)。帝尧“厘降二女于妫讷,嫔于虞”(《尚书·尧典》)。二女在妫油与舜结婚后,在舜德行孝道行为的影响下,反而背弃了父王要她俩监视刺探舜的行动的险恶意图,和监视控制舜的九个庶出的哥哥联合起来,与舜结成了统一战线,在尧利欲薰心下把帝位传给顽劣的丹朱时,发动政变,一举成功,囚禁了尧与儿子丹朱,使舜登上了帝位。《竹书纪年》载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韩非子·说疑》亦有“舜囚尧,禹逼舜,汤伐桀,武王伐纣”的记述。

娥皇、女英因舜之龙颜贵相所吸引,而牛郎毕竟不是虞舜,他是一个憨厚老实、相貌平平的一介庶民百姓。然而,家长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娥皇、女英与虞舜的奇妙婚恋,恩爱无比,必然对织女有所影响。她不顾爷爷舜与姥姥西王母(即王母娘娘)的反对,坚持与牛郎的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但是,在私有制产生后,婚姻是以财产多寡、地位高低而定夺的时代,所以牛郎与织女的婚配,在天帝人帝即人与神淆杂统治时期,只有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才得以成全。加之,国人谜信,尊天敬神,认为人死后会升天化为星宿,所以敬奉牛郎织女是阻隔在天河两边的两颗星宿,直到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我国历史上出现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自由婚第一高峰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在《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了“跂`彼织女……睆彼牵牛”两颗星的记载,而且在春秋以降的许多文史资料中均记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

《太平广记》卷二〇三引《风俗通》云:“舜之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瑁”,嫁女于舜帝长子商均为妻。《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日:“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舜升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南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和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书记载:“民间传云,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女,于织纴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则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有的资料记述:“民间传说,织女思凡,在人间游玩,后在湖中沐浴嬉水。牛郎捡起她的衣服,于是织女就与牛郎结为夫妻,不久生了一男一女。这时候,织女受天帝之命令离开牛郎。一天,织女趁牛郎外出,偷偷地走了,牛郎发觉时,马上挑着担子去追,看看快要追上,忽有一条大河挡道,那河是王母娘娘划的。这样一来,牛郎织女在河的两边不能见面。王母娘娘下令只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

史料中的“天河”、“银河”、“大河”、“河”实指黄河。“河东”,即黄河以东的蒲坂地面。《辞海》、《辞源》有关“河”、“大河”、“天河”、“黄河”等有关条目日:“河”,“黄河的专称”。黄河,“我国第二大河,古称‘河’,后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黄,故称黄河”。大河,“古指黄河”。“河”,“亦指银河,亦称天河”。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和《好汉歌》中“大河向东流哇……”之“大河”皆指黄河。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以,黄河亦称“天河”。《博物志·杂说下》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去十余日,奄(突然)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织女)。见一丈夫(牛郎)牵牛渚次(河洲的水滨)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来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都郡,访严君平(成都卜人),则知之……”’海上来人乘木伐子从海上进入天河(黄河),遇见织女与牛郎。

牛郎织女的神话,因其美丽动人,为大家所艳称。除正面的记叙外,又有一些侧面的记叙。言说汉武帝派遣张骞去打听周代祭祀山川的“六舞”之一,即夏禹时代的乐舞“大夏”,亦遇到了牛郎织女。《天中记》卷二引《荆楚岁时记》说:“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织女)。又见一丈夫(牛郎)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楷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日:‘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分隔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妇或相爱男女)’。榰机为东方朔所说”。内容与《博物志》所记相差不多,一个说是浮槎泛海,一个说是寻河源,原来古时民间相传黄河(天河)与大海是相通的,而事实上亦的确如此(诚如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所说:“白日尽山尽,黄河人海流”)。后面一个添上了织女的榰机石,使神话更饶意趣。唐诗人宋之问的《明河篇》说:“明河(天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就是综合了两种大同小异的传说,高度地概括在这几句诗里。从此以后,牛郎织女的神话,就因支机石的出现使人信以为真了。文中的“城郭”、“屋舍”、“州府”,实指天河东,即河东的“妫汭舜都”的“舜居妫汭”或“舜都蒲坂”的“舜宅”。

史料中的“在湖中”,即在“雷泽湖”中。史料中的一条大河把牛郎织女隔在河的两边难以见面,实为大禹治水劈开壶口、龙门山后,黄河洪水贯穿雷泽湖直冲而下,冲毁雷泽,形成了一条大河(即黄河、天河、明河)。后来,演绎成王母娘娘拔头上的金簪划的大河或天河。使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啼泣不止的神话传说。

天帝与王母娘娘干预牛郎织女的婚事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皇权与神权,反映了母系氏族时代老祖母(高媒)判决男女婚事,主宰一切的残遗,反映了天子升天成神的天帝的至高无上权威,亦反映了私有制出现后的等级制度与门阀之风。尽管如此,但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历史是进步的,作为父权制时代的代表舜帝(天帝),比母权制总要进步一些,所以天帝舜对牛郎织女的婚事总比王母娘娘要宽松许多,何况他与娥皇、女英还有一段奇妙婚恋的经历。

织女为了能与牛郎长期和睦,***度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所以对王母娘娘与天帝只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夜相会一次的安排十分不满。织女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甚至“容貌不暇整”、“遂罢废织纴”。天帝与王母娘娘无奈且受感动,认为既然民以食为天,就“封牛郎为灶王爷,封织女为灶王奶,让他俩下凡人间主管麦粮伙食,只许他们每年回天宫一次。牛郎与织女选择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七天后,于大年初一五更天返回人间”(《寨子村志·民俗篇》)。这与史料中的“天帝怒,责令(织女)归河东”相吻合。

舜帝国库与牛郎家族的衰落

谈到大禹治水,不能不提及他的父亲(鲧)治水的失败。觚当年采取了设堤堵水的办法,《尚书·洪范》曰:“鲧陧洪水”。结果是“九载绩用弗成”,治水失败后被舜所杀。接着,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禹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疏通的办法。即《禹贡》所说的“导河积石”。《孟子·滕文公上》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同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溥治焉。舜使益举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潍、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

大禹治水是个庞大工程,既需要充足的财力人力物力,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工具。为了运输与仓储的便利,打造生产劳动工具和治水工具的场所就设在黄河与妫水的交叉口东边。制造工具的原料就在附近的历山。《史记·封禅书》曰:“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尸子》曰:“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黄帝殊之逐鹿(山西晋南解县)之野”。蒲州中条山不仅有铜,而且有铁。制造场沿妫水而上,就是“舜居妫汭”所在地附近的铁头村。制造场的规模已无法考证,但“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洪水)”(《淮南子·览冥训》)和“虞舜反苍龙于常阳,积炉灰以止苍龙血水”时,当地民众为了不让苍龙血水进入黄河,以防苍龙复活,遂尽取村中炉碴,堆积在妫水涧桥口内,以渗苍龙血水,使涧水由红变清。妫水涧桥由此改名‘血路桥’,炉园人家堡落(常阳)改名‘血路村’。(唐以后,改为‘铁炉村’,今名铁头村)。桥头堆灰遗迹至今尚存,称之为‘灰口’。据说深挖数丈,灰迹不绝”。从中可窥出铁炉村冶炼规模之大为可观。有人疑议,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外运山西丰富的物产,决定派宰相张说重修通往长安的要道,于是大修蒲津浮桥。铸铁牛8头,铁人8个,铁山2座,铁柱18根,铁索数千成万米,用铁160余万斤,占全国铁产量的三分之一。如此规模宠大的修桥工程,仅在蒲州城郊铸造是很难完成的。特别是当年,只能用小坩埚式的手工冶炼,在很短的工期内,没有铁炉村的冶炼场地与技术是不行的。

大禹治水成功后,凭借自己的威望与权力,夺取了舜的帝位。舜被禹排挤后,舜后裔及有虞氏,相继从晋南外迁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地。河北的妫州、妫水;山东的历山、历城;河南的虞城、西虞、商丘;江苏的虞山;浙江的上虞、余姚;陕西的商县、蒲城、尧山等地,都是舜之后裔思念故土,怀念祖先在迁徙中移植的地名。夏禹在安邑建都,晋南多是禹后裔和夏后氏所居住,所以“舜居妫汭”、“二妃坛”等被毁,帝舜之“国库”亦消声匿迹,荡然无存。

牛郎家族因牛郎与织女婚事而受牵连,其家族亦大量外迁,流落他乡,使守库人居住在国库附近的牛家大院从此消失。如今的谭庄,可能就是在牛姓大户的村落遗址上建立的。千百年来,谭庄多是薛姓、任姓而无牛姓。据《史记·陈杞世家》索隐:“薛,奚仲之后,任姓,盖夏、殷所封、故春秋有滕候、薛候。”谭庄有一支任姓,据说是清朝时从北平迁来。不知村里最早的任姓,何时迁来?但村里却有牛家祠堂,村外有数十亩大的牛姓祖坟。每年清明节,陈村、牛家庄等地的牛姓子孙都来谭庄扫墓祭祖,印证此处原是牛姓的祖居之地。

陈村,今属永济市韩阳镇,在历山脚下,妫水南岸,传说是尧舜时牛家大院遗址。春秋战国时从河南宛丘迁返回山西的部分舜裔,现为舜裔庐姓,另有从外地迁回的牛姓、李姓所居住。据《史记·陈杞世家》、《舜帝历史与传说》所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下广招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候。舜裔受夏禹及其后裔排挤,大量外迁,舜的二十三世裔孙阏父隐姓妫,在当地潜居下来。被周武王发现后,投奔武王门下,担任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工艺,为周之百姓生活服务。于是,武王封阏父之子满到宛丘(今河南淮阳)为陈候,遂改地名为陈州,后为陈国、阏父子孙皆改姓陈,史称“陈胡公满”。武王还把长女太(元)姬许配给他为妃。陈国被楚惠王灭后,胡公满的子孙有的逃难到阳武户(今河南兰考县城北)建立陈封,有的逃回晋南,在妫水南原牛家大院遗址上建立陈村,但为了韬隐与安全而改陈姓为庐,这是鉴于先祖穷蝉始建穹庐民居,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建造穹庐民居的首创人之一。舜时亦以庐苇、亦名蒲苇盖房而致。有一部分从河南回来后先在风陵渡东的焦庐、南节义、兴安、南吉一带散居。他们经侦察了解认为回陈村安全后,才迁往陈村。据说有一支庐姓去了四川。后来,有牛姓、李姓亦迁居陈村,所以,陈村自古至今无陈姓。

舜帝后裔,特别是牛郎家族从外地迁回蒲州妫水附近的时间较晚,这与夏禹安邑建都、其后裔长期居住晋南,长期排挤、压制舜后裔,并诋毁商均为“奸子”有关。舜后裔妫期因忠谏夏桀,为桀所灭而无后,可见有夏之暴虐。《通考四裔考一》曰:“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叛……桀为暴虐,诸候为侵”。《楚辞·离骚》日:“夏桀之违常兮,乃遂焉而逢殃”。王逸注:“夏桀上背天道,下逆人理,乃遂以逢殃咎,终为殷汤所诛灭”。《史记·夏本纪》曰:“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国人愤恨有夏的荒淫与残暴,诅咒:“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商汤在呜条(今运城市)打败并杀夏桀灭夏后,夏桀的一支后裔北逃为匈奴。《史记·匈奴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夏禹后裔被殷人驱逐后,多逃往北方,亦有一部分逃往南方。所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匈奴后来不断侵犯中原,给中原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汉高祖、汉武帝、王莽等为反击匈奴入侵,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所以,外迁的舜裔对迁返回晋南不免心有余悸。

由于舜的德高望重,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很大,所以舜的历史传说、遗迹、遗址等在晋南蒲坂地区虽经夏禹及其后裔多次毁坏,但仍存留不少。而织女,特别是牛郎的传说与遗迹却很少。据陈村牛姓老年人讲,村北原有数十亩大的牛姓坟墓,但那是后有的,而外迁以前古老的祖坟却在谭庄。所以每年清明节,陈村、牛家庄等地的牛姓子孙都去谭庄上坟祭祖。还说据爷爷的爷爷传说,陈村古有一“牛女祠”,不知何因,早就毁坏无遗了。历山民众为纪念牛郎,在他经常放牧的山上建庙,托他的神灵护佑上山砍柴、采药、牧牛的人畜平安。但因时事日非,只好韬光养晦,只说是山神庙,而不说是牛郎庙。如此韬声匿迹,无非是怕招灾引祸而已。

牛郎家族与舜帝国库之兴衰,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是一个神话传说,这诚如胡适所说:“以山西为中心之夏民族,我们此时所有的史料实在不够用,只好置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以俟将来史料的发现。

神话传说是古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然而,神话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传说往往折射出历史的真实。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本来无论是怎样的传说,多少都是有实际的影子的”。中国古史研究专家徐旭生说:“古代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历史史料”,“这些史料大都有其历史的核心,亦都有其历史的渊源。它是未经后人加工过的零散的资料,应比经过加工过的系统的‘正经’或‘正史’中的史料更为质朴。我们应当把掺杂神话的传说与纯粹的神话加以区别,亦不能笼统地把古史传说全归之为神话”。神话传说跟迷信不同,它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可供探索研究的现实主义的科学性。董大中先生说:“历史记载是第二性的,口头传说、遗址、遗迹才是第一性的。历史记载是否正确,必须拿出口头传说和遗址、遗迹去检验”。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关注、保护、抢救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亦是维护人类文化多元,促进世界趋向和谐和平的重要因素。保护好山西这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