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码法是形体法的一种变形。它把汉字分解为各种笔形,并用阿拉伯数字作为代码,然后将其联成一组数字,再依数字大小为序排列汉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忠码位置固定,检索快;缺点是笔形取号不易掌握。号码法有多种,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有四角号码法,其他诸如中国字庋撷法、三角号码法等则使用甚少。 四角号码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而发明的一种查字法。分别以不同代码代表汉字四个角的笔形并联成为四位数的号码,再依号码大小为序排列汉字即成为四角号码查字法。四角号码查字法,具有不论部首、不数笔画,不知读音也能见字知码和按号查字的特点。但其取号规则繁琐,笔形辨认不准取号也颇周折。
四角号码最初由王云五提出,称为“四角号码检字法”,1928年编成《四角号码学生字典》。1964年做了修改,改称“四角号码查字法”,亦称为“新四角号码法”。目前一些工具书或用新法或用旧法编排正文或辅助索引。诸如《四角号码新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正文以及《中国丛书综录》第三册“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即用新法编排;《辞源》的辅助索引则用旧法编排。
四角号码法把汉字笔形分为10种,分别用0到9作为代码。其口诀是:
横1 竖2 3点捺,叉4 插5 方框6;
7角 8八 9是小,点下有横变0头。
取号时,依汉字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顺序分别取其笔形代码并联成一组,即为该字的四角号码。为便于排列,对号码相同的字还要取第五角作为“附角”号码写于未位数的下方以示区别。如“经”字的号码为27112。新旧法对取角规则有所不同, 如“天”字旧号码为10430;新号码为10804。《四角号码新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均附有“新旧四角号码对照表”可供参考。具体取角配号方法请参见本章附录:⑤《四角号码查字法》;⑥《新“四角号码查字法”和旧“四角号码检字法”比较,主要修改的项目》的影印件。 中国字庋撷法,为原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于30年代为编制我国古籍索引时所采用的排检法。“庋撷”(guǐ xiè)二字意为放入取出。该法以“中国字庋撷”代表汉字的五种形体结构,并用Ⅰ—Ⅴ为代码;再拆“庋撷”二字的笔形分为10种,用0—9作为代码。其取号原理与四角号码法相似,但代码有别。如把“庋”字的笔画笔形分拆为“、— / 十 又”5种笔形,分别用“0、1、2、3、4”作为代码;把“撷”字的笔画笔形分拆为“才、纟、厂、目、八”5种笔形, 分别用“5、6、7、8、9”作为代码。 并根据该字的形体结构来定其取号先后次序。如“中”字体依次为左上、右下、左下、右下;“国”字体先为外部左上、右上,后为里面左上、右下;“字”字体先为上半部左上、右下,后为下半部左上、右下;“庋”字体先为左斜边的右上、左下,后为右下部的左上、右下;“撷”字体先为左半部的左上、右下;后为右半部的左上、右下。取得号码后,再算该字有几个方格,然后把方格数加在号码之后,无方格的加0,超过9个方格的仍为9。取号顺序及其号码组成为如下格式:依字体取得的号码/四角笔形号码、方格数的顺序。如“回”、“田”、“夕”三个字的号码分别为“Ⅱ/88881”、“Ⅱ/888304”、“Ⅰ/28220”。
这种排检法十分繁琐,不便推广使用。自从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以此法编成60多种古籍索引以后,为解决使用上的困难,近年部分影印出版这些引得时,都增加了四角号码检字和汉语拼音检字。亦可先利用笔画查出各字的庋撷号码后,再查索引正文。 韵部排检法也称“声韵法”,是我国古代按音韵排列汉字的一种方法。按韵部编排的字典称为“韵书”。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韵部。宋代《广韵》分206个韵部;为《集韵》所沿用。 自宋以来流行的平水韵(《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将其删并为106韵, 从而成为文人作诗用韵的规范。一些主要工具书也按平水韵编排,如清代编的《佩文韵府》、《经籍纂诂》以及现代编的《辞通》等都按词目的未字分韵编排。《九史同姓名略》则按条目首字分韵编排。
利用韵部编排的工具书来查字词,可通过新印本所附的索引先查出该字的韵后,再按韵部去查。如新印本《佩文韵府》和《辞通》都编有首字四角号码和笔画索引。亦可先利用有关的字典查出该字的韵后,间接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