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求郭璞文言文翻译

求郭璞文言文翻译

1. 求郭璞《葬书》原文及译文,高分

原文: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叙诗人之兴咏。揔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揔翰者之华苑。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豹鼠既辩。其业亦显。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梼昧。少而习焉。沉研钻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然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荟稡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 。错综樊孙。博关羣言。剟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征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祛未寤。辄复拥彗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

译文:

《尔雅》这部书,是用来解释圣人的教诲训条,叙述诗人的歌咏、阐述绝妙的离别诗词等。分辨同义但不同形的字、词、句。真正是九流都要涉及,学习六艺的关键。学习文豪的深奥,理解学者的文章。有了它就能博览群书而不迷惑。能够解释鸟兽草木的名称的,没有比《尔雅》更接近的了。《尔雅》,大致兴起于中古时期,兴盛在汉代。豹、鼠都能区别,它的功能很显赫。博学多闻的人,文采很高的人,没有不研习揣摩它的,并为它写注释。我(郭璞)不怕自己与美,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它。深刻地钻研,十八年了。虽然给它写了注释十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很详尽,并且还有许多谬误,有省略遗漏的地方。所以重新收集各种见闻,汇集旧的说法,考查全国的语言,采集歌谣俗语 。从樊、孙那里借鉴,博览群书,筛除其中的瑕疵,舍弃其中的糟粕。如果有晦涩不清的地方,就引用根据考证它。那些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就省略不讨论了。另外还注音画图,用来解释人们不懂的地方。再次拿着扫帚清扫道路,希望扫除灰尘,并希望将来给君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2. 求郭璞的《江赋要原文古文最好

璞 咨五才之并用,寔水德之灵长。

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聿经始于洛沬,拢万川乎巴梁。

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

总括汉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

源二分于崌崃,流九派乎浔阳。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

纲络群流,商搉涓浍表神委于江都,混流宗而东会。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

所以作限于华裔,壮天地之崄介。 呼吸万里,吐纳灵潮。

自然往复,或夕或朝。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

峨嵋为泉阳之揭,玉垒作东别之标。衡霍磊落以连镇,巫庐嵬塂而比峤。

协灵通气,濆薄相陶。流风蒸雷,腾虹扬霄。

出信阳而长迈,淙大壑与沃焦。 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

绝岸万丈,壁立赮驳。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磐礴。

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骇浪暴洒,惊波飞薄。

迅澓增浇,涌湍叠跃。砯岩鼓作,漰湱泶灂。

□,溃濩渎漷。 潏湟淴泱,瀹。

漩澴荥瀯,渨濆瀑。淢浕涓,龙鳞结络。

碧沙瀢而往来,巨石硉矹以前却。潜演之所汩淈,奔溜之所磢错。

煹隒为之泐嵃,崎岭为之喦崿。幽积岨,礐硞谣礭。

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瀇滉疡泫。

泓汯浻澋,涒邻渊潾。混澣灦涣,流映扬焆。

溟漭渺湎,汗汗沺沺。察之无象,寻之无边。

气滃渤以雾杳,时郁律其如烟。类苎浑之未凝,象太极之构天。

长波浃渫,峻湍崔嵬。盘涡谷转,淩涛山颓。

阳侯砐硪以岸起,洪澜涴演而云回。沦溛瀤,乍邑乍堆。

豃如地裂,豁若天开。触曲煹以萦绕,骇崩浪而相礧。

鼓窟以漰渤,乃湓涌而驾隈。 鱼则江豚海狶,叔鲔王鳣鷉鰊鮋,鲮鳐鯩鲢。

或鹿觡象鼻,或虎状龙颜。鳞甲鏙错,焕烂锦斑。

扬鳍掉尾,喷浪飞唌排流呼哈,随波游延。或爆采以晃渊,或吓鳃乎岩间。

介鲸乘涛以出入,鮆顺时而往还。 尔其水物怪错,则有潜鹄鱼牛,虎蛟钩蛇。

蜦鲎蝞,。王珧海月,土肉石华。

三蝬江,鹦螺蜁蜗,璅蛣腹蟹,水母目虾。紫蚢如渠,洪蚶专车。

琼蚌晞曜以莹珠,石砝应节而扬葩。蜛蝫森衰以垂翘,玄蛎磈磥而碨,或泛潋于潮波,或混沦乎泥沙。

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有鳖三足,有龟六眸。

赪蟞胏跃而吐玑,文魮磬鸣以孕璆。拂翼而掣耀,神蜧蝹蜦以沉游。

马腾波以嘘蹀,水兕雷咆乎阳侯。渊客筑室于岩底,鲛人构馆于悬流。

雹布余粮,星离沙镜。青纶竞纠,缛组争映。

紫菜荧晔以丛被,绿苔鬖髿乎研上。石帆蒙笼以盖屿,蓱实时出而漂泳。

其下则金矿丹砾,云精魿银。珋璿瑰,水碧潜,鸣石列于阳渚,浮磬肆乎阴滨。

或炯彩轻涟,或焆曜崖邻。 林无不溽,岸无不津。

其羽族也,则有晨鹄天鸡,鴢□鸥□。阳鸟爰翔,于以玄月。

千类万声,自相喧聒。濯翮疏风,鼓翅挥弄洒珠,拊拂瀑沫。

集若霞布,散如云豁。产毻积羽,往来勃碣。

橉杞稹薄于浔涘,梿森岭而罗峰。桃枝筼筜,实繁有丛。

葭蒲云蔓,蛳以兰红。 扬皜毦,擢紫茸。

荫潭隩,被长江。繁蔚芳蓠,隐蔼水松。

涯灌芊萰,潜荟葱茏。 鲮鯥跼于垠隒,□獭瞲乎铽空。

迅蜼临虚以骋巧,孤玃登危而雍容。夔翘踛于夕阳,鸳雏弄翮乎山东。

因岐成渚,触涧开渠。漱壑生浦,区别作湖。

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闾。标之以翠蘙,泛之以游菰。

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鳞被菱荷,攒布水蓏。

翘茎瀵橤,濯颖散裹。随风猗萎,与波潭遝。

流光潜映,景炎霞火。 其旁则有云梦雷池,彭蠡青草,具区洮滆,朱浐丹漅。

极望数百,沆漾皛溔。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

潜逵傍通,幽岫窈窕。金精玉英瑱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

骊虬摎其址,梢云冠其啮。海童之所巡游,琴高之所灵矫。

冰夷倚浪以傲睨,江妃含嚬而矊眇。抚淩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

若乃宇宙澄寂,八风不翔。舟子于是搦棹,涉人于是榜。

漂飞云,运艅艎。舳舻相属,万里连樯。

溯洄沿流,或渔或商。赴交益,投幽浪。

竭南极,穷东荒。 尔乃雰祲于清旭,觇五两之动静。

长风颹以增扇,广莫而气整。徐而不,疾而不猛。

鼓帆迅越,涨截泂。淩波纵柂,电往杳溟。

□如晨霞孤征,眇若云翼绝岭。倏忽数百,千里俄顷。

飞廉无以睎其踪,渠黄不能企其景。 于是芦人渔子,摈落江山,衣则羽褐,食惟蔬钚。

栫淀为涔,夹潨罗筌。 筩洒连锋,罾比船。

或挥轮于悬崎,或中濑而横旋。忽忘夕而宵归,咏采菱以叩舷。

傲自足于一呕,寻风波以穷年。 尔乃域之以盘岩,豁之以洞壑,疏之以遝汜,鼓之以朝夕。

川流之所归凑,云雾之所蒸液。珍怪之所化产,傀奇之所窟宅。

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播灵润于千里,越岱宗之触石。

及其谲变儵怳,符祥非一。动应无方,感事而出。

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若乃岷精垂曜于东井,阳侯遯形乎 *** 。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于湘娥。

骇黄龙之负舟,识伯禹之仰嗟。壮荆飞之擒蛟,终成气乎太阿。

悍要离之图庆,在中流而推戈。悲灵均之任石,叹渔父之棹歌。

想周穆之济师,驱八骏于鼋鼍。感交甫之丧佩,愍神使之婴罗。

焕大块之流形,混万尽于一科。保不亏而永固,禀元气于灵和。

考川渎而妙观,实莫著于江河。

3. 求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四史·晋书·王隐传》中的内容,即:

原文内容:

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

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

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

原文大意:

王隐字处叔,是陈郡陈人。世代贫寒。父亲王铨是历阳令,从小好学,有著述之志,常暗自记录晋代时的事以及功臣事迹,没有完成就去世。王隐以儒家的品德而自守,不交结权贵作靠山,博学多闻,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对西都旧事作了很多详尽的探究。

建兴年间,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对他很器重。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常常劝阻他。祖纳说:“姑且用来解忧罢了。”王隐说:“古人碰上好时代,就以功业来实现自己的志向;没有碰上好时代,就用言论来发挥自己的才学,所以不管世道是盛是衰都不困顿。现今晋没有史书,天下大乱,旧事都散失了,史书不是普通人所编纂得了的。您从小生长在五都,在四方游历为官,华夷成败各种事情都有所见闻,为什么不记述下来并加以剪裁呢?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还能流行于世,死而不朽。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才难道还少吗?却都默默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著述呀。所以君子讨厌到死时还默默无闻,《易》提倡自强不息,何况国史能知道得失的踪迹,何必要用下棋来解忧呢?”祖纳叹息说:“不是我认为你的道理不对,而是我的能力不够。”于是上疏推荐王隐。元帝认为创立基业事务繁多,还顾不上史官的事,就搁置起来未作答复。

太兴初年,法令制度逐渐完备,就召王隐及郭璞同任著作郞,让他们编纂晋史。参预平定王敦有功,赐爵平陵乡侯。当时著作郞虞预私自编撰《晋书》,可是他生长于东南,不了解中原之事,多次拜访王隐,并借了王隐着的书私下抄录,见闻渐渐广泛。此后又忌恨王隐,表现在言谈脸色上。虞预出身豪门,交结权贵,***为朋党以排斥王隐,王隐最终因被诽谤而免官,黜退回家。家贫没有财力物力,不能撰书,就去武昌依附征西将军庾亮。庾亮给他提供纸笔,书得以写成,到朝廷献上。王隐虽然喜欢著述,可是文笔粗鄙拙劣,错杂纷乱没有条理。他的书中有次序的部分,都是他父亲写的;次序混乱意义不明的部分,是他自己写的。七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

4. 求文言文翻译 急

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

褚哀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和京兆人杜乂都负有盛名,在中兴时冠绝一时。谯国人桓叠见到了他,品评说:“褚季野有皮裹阳秋。”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是四时之气也全都具备了。”

褚裒开始时被征召为西阳王掾吏、吴王文学。在苏峻作乱的时候,车骑将军郗鉴任褚裒为参军。苏峻平定以后,褚裒因为有功封都乡亭侯,逐渐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任给事黄门侍郎。尘帝为琅邪王时,准备纳娶妃子,精选素有声名的人,下诏聘娶褚裒的女儿为妃子,于是褚裒出京任豫章太守。到了康帝即位时,授侍中,升迁尚书。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苦苦请求到外地做官,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半洲。褚裒居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不久,征召为卫将军,领中书令。猪哀认为中书掌管韶命,不宜让姻戚担当,坚决推辞,皇帝下诏让他为左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兖州徐州到琅邪诸军事、假节,镇守金城,又领琅邪内史。

当初,褚裒童年时曾拜见庾亮,庾亮让郭璞给他算命。卦象一成,郭璞很惊骇,庾亮问:“有不祥的事吗?”郭璞说:“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这位少年怎么会显示出这种祥兆呢?二十年以后,我的话才能应验。”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二十九年,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关部门因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亲,商议给他加不臣的礼遇,任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仍任持节、都督、刺史。褚裒因为自己是皇帝亲近的亲戚,害怕受到非议和不满,上疏坚决请求到封地去任职。于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兖青扬州的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守京口。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足下最好把大权交给他。”褚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提升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褚裒坚决不接受开府。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耆旧,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壁浩。疏文奏上后,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褚裒永和五年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伤心叹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赠侍中、太傅,本官照旧,谧号元穆。

5. 《江良才尽》文言文翻译

原文: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译文: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6. 文言文翻译 急

江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返”。

他曾任宣城太守,当他罢职回家的时候,停船在禅灵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对江淹说:“以前我送给你一匹锦缎,现在该到还我的时候了。”江淹遂从怀中抽出几尺锦缎,那人很生气,说他把锦缎剪裁得快完了。

正在埋怨,见丘迟(当时一文人)站在旁边,张景阳便对丘迟说,“剩下这几尺,也做不成什么了,就送给你吧。” 还有一次,江淹住在冶亭,又梦见一人,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的笔在你那里多年,现在可以还给我吧?”江淹随即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有一支五彩笔,也只好归还郭璞。

经过这两个奇特的梦境以后,江淹写起诗文来,再也没有名言佳句了,人们称这是“江郎才尽”。 很显然,这里的“送锦”。

“还笔”等等,纯属说梦。说“江郎才尽”,还不如说他是生活“尽”了。

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作的源泉哪能会不枯竭呢?。

7. 求高人帮忙翻译郭璞写的《葬经》,要尽可能详细,谢谢

葬经》一书相传为晋代风水鼻祖郭璞所著。

在古代的风水书中,就阴宅来说,《葬经》堪称代表之作。此书对后世风水术的影响很大,故尊称为“经”。

明代缪希雍高度评价《葬经》,说:“……其文全,其义备,虽圣人复起,不可改矣。”与他同时代的地学大师徐试可,也说《葬经》“语简而精,辞古而劲,地理包括殆尽,大非泛滥成文者比,览者须细玩,方知其味。”

气感篇 葬者,乘生气也。 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了葬法最基本、最核心、最隐秘的问题。

各家葬法,任说千言万语,都莫如“乘生气”这三个字说得那么到点到位。 所谓“生气”,就是大自然孕育万物之气,包括阳光、空气、水份和电磁场等。

相对于物质而言,气是一种虚物质,或者说是物质场。“生气”表现出来,就是生命力,活力。

地球上鸢飞草长,鱼跃马奔,可谓充满生气;月球上草木不生,死寂一片,可谓了无生气;少年儿童活崩乱跳,可谓充满生气;病弱老人卧床不起,可谓缺乏生气。 葬法说到底,就是为了获得生气。

曾求己《青囊序》云:“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这“金龙”即为至动之气,也即旺盛之生气也。

龙要“飞鸾舞凤”,方有生气;水要“生蛇出洞”,方有活力;穴要“山环水抱”,才聚生气;砂要“清秀丰满”,才显生气;土要“坚实色润”,才蕴生气;向要“当运乘时”,才纳生气。占易卦要注意动变之爻,看风水要注意动变之物,有生气的第一标志就是能动力、有活力。

五气生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所谓“五气”,系指金、水、木、火、土这五种流行之气。

注意:金、水、木、火、土,谓之“五行”,“行”者,流行也,类型也,并非是五种基本的物质元素,而是五种类型的流行、变化之气,用现代术语说就是五种类型的能量流。这五气遍布宇宙,交杂作用而产生万物。

行于天,则生日月星辰,风霜雨雪;行于地,则生山石草木,溪河湖海;行于天地之间,则生人马牛羊,鸟兽虫鱼。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

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相互交感,相互依存。正电子与负电子,正质子与负质子,正粒子与负粒子,都是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

可见的物质,与不可见的物质场,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活着为阳,为正,死后为阴,为负,这阴阳正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能量的交互作用。

现代科学虽然还没有证实这一点,但其原理应该是没错的。 汉朝皇宫里的铜钟,某日无故自鸣,皇帝问大臣东方朔原因,“必然是西蜀的铜山崩塌了”,东方朔这样回答他。

不久,果然有人凑报西蜀的铜山已崩塌。皇帝再问东方朔何以先知此事,东方朔解释说:因为皇宫里的铜钟,是用西蜀铜山的铜打造的,它出身于铜山,身上带着铜山的气,所以能感受到铜山的崩塌而自鸣,正如人体受生于父母,就常常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信息一样。

每当春天来临,百草千树都在拔节生长之时,深藏于室内的粟米种子,也会感到春天的气息,生长出新的萌芽来。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阴阳二气交感流行,产生风云雨雪,在地中流行则孕生万物。这种生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根据地理来推求。

先察龙穴砂水,次审缓急沉浮,再看气运得失,务使各乘生气,方合法度。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术最核心的秘密,就是乘生气;最核心的技法,就是藏风聚气。

山环则可以藏风,使气聚之不散;水抱则可以聚气,使气行之有止。风水书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就是说的这些子。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山体静而为阴,水体动而为阳,动者为先,静者为后,风水术先重生动之气,故以得水为上。

再说,水既有截止生气的作用,也就有聚气的作用,所以平原无山只看水,因为有了水就能聚气使之不散,藏不藏风也就无所谓了。廖精金说过:“翻身转面去当朝,不怕八风摇。”

意思就是,只要有水曲折来朝,就不怕八风吹穴。可见,风水之法,首贵得水。

城市以路为水,则首贵得路。 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为什么要强调以得水为上呢?因为水不像山,山之来势虽远,但其余气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水就不一样,水自发源分派,千流万涧,虽一溪一沟之余气,也有截止生气的作用,虽一池一塘零散破碎之水,其深者也有聚气的作用。

杨公说:“巽水一勺能救贫。”可是没有人说哪方有个小土包就能致富,所以风水术要以得水为上。

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为了获得生气,埋葬的深与浅,也有很大关系。凡穴在墩高土厚之地,即为涸燥,其气浮于上,葬之则宜浅;凡穴在一坦平洋之地,即为坦夷,其气藏于内,葬之则宜深。

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厚宜深葬,南方土薄宜浅葬;堂局宽大者宜,其气必深厚,宜深葬以乘之;堂局狭小者,其气必浅薄,宜浅葬以乘之。 这都是大法则,具体方法可参阅赖太素《七十二葬法》。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

8. 求文言文翻译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