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新词的解释界定

新词的解释界定

名词解释新词语的界定是比较宽松的,只要是现有的词汇中没有的都可以称之为新词语。学术界讲的当代新词语一般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产生的新词语。

新词语包括新词,即整个词语是新的,也包括新义,即词是旧的,义是新的。如损害计算机的“病毒”义相对于引发疾病的“病毒”义,就是旧词新义。新词语产生后有三种生存可能,一是问世后不久就无人使用,消退、“夭折”了;二是继续不稳定地、小范围地存在;三是被普遍使用、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进入民族***同语词汇系统而成为其中一分子,这时这样的词语也就不“新”了。新词语的产生总是伴随着旧词语的淘汰,新旧词语的总量因此可以保持一个平衡状态。新词语的产生有多种形式:或是来源于外语,外来词的本土化;或是吸收方言词,使用区域上的扩大化;或是旧词新用,使用上的现代化;或是新创词语,表达新概念新事物;或是借用行业用语,专门领域用语的泛化。

产生背景新词语的产生总是与社会、人口、物质、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变迁密切相关的,所以最能产生新词语的地方总是起于社会的某些最活跃的领域、人群、媒体,甚至某些地区。它不仅仅是作为新的语言载体、新的交际工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记录了整个社会的每一步进程。我们使用着语言,又生活在语言中;我们影响了语言,反过来,也受到语言的影响。像由前几年的“下岗”“休岗”“脱岗”“离岗”“留岗”“退岗”,再到现在的“失业”,这里反映的就不单单是工作雇佣关系的真实化,也映射出人们对这一变化所持有的态度变得更加客观、平和。

第四次中外语言交融语言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在汉语的历史上有过汉魏、唐宋、清末三次大的中外语言交融时期。就是在20世纪,汉语的变化也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出现阵阵高潮。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当代汉语演变则来得更为猛烈,新的语言成分不断涌现,至今不见消减,把它称之为汉语史上的第四次中外语言交融毫不为过。新词语的出现可谓是铺天盖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记得80年代中期有关新词语的研究文章中出现的“立交桥”“彩电”等,如今却是谁人不识君。

在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84年就呼吁要加强对新词语的研究。至今国内学术界已出版了新词语研究著作数十种,发表论文数百篇。专门收录新词语的词典达到四十余种,刚刚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可谓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而《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的出现,则预示着新词语已经从学术研究的层面进入了社会通用词语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