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
《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云(大正7·264b):‘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此谓菩萨观诸法空,入见道初地,始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名无生法忍。
百度百科
能简单的说得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吗?
简而言之,通俗地讲:修行人开悟,就能悟的一切都是无生无灭的,这种开悟的境界,在菩萨低等级的时候,是常常退转的,一时记得,一时不记得,对这种无生无灭的境界不能一贯保持。但继续修行,就可以安住在这种境界中,这种安住不退,有“忍”的意味,所以把这种能够安住于这种无生无灭境界,称为“无生法忍”
这个境界,非常之高,八地以上菩萨才有,我辈凡夫只是心向往之。努力念佛求生净土,花开见佛悟无生,那就正是得无生法忍的时刻了。
无生法忍到底是什么意思?
无生法忍
能于生相中体会无灭性 能于万有法中不起心动念
现代话讲 体会一切现象本质 不受外界变化所诱惑 而起心动念
这阶段得八地可证 八地上境界依经据为开慧眼见真空相
解法不含糊 依据证明确
无生法忍是什么?
一。无生法忍,大乘佛教术语,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密与三解脱门的成果。
二. 简称无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三。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
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
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四。显扬六卷六页云: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故。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说本来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说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说烦恼苦垢无生忍。此三种忍,在不退转地,应知。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
演员杨大侠:无生法忍 百忍成金
cos演员杨大侠(HeroYang)的静态电影:匹夫之勇,人人做得到;百忍成金,才能成就大事。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能屈能伸的处世者。柳下惠坐怀不乱,忍的是 *** ;韩信胯下之辱,忍的是怒火。在还没触及人的底线的时候,忍上面那把刀一直都是向着自己的心里的。但“忍”千万不能变成“麻木不仁”,不能时时以“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为准绳。《新少林五祖》里说:忍无可忍,则勿需再忍。“螳臂拦车”,一般皆比喻顽固不化者。但是,为了反抗民族及自身奴役“姑留螳臂强当轮”的悲壮,则显示了一种百死愁绝中勃勃不屈、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临头一死难。”人生的惰性和畏懦,让人难以超越。衰落的年代里,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一种艰难至极的选择。因为要克服的,不仅仅是精神危机,而是累及身家性命的沉重肉身。当面对着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仰,甚至到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地步,成为最后一个不识时务者,这已经成就了精神的伟大,超越了苟活生存的微渺智力。
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
(耕云先生著《解惑录二》) 答:无生法忍,就是安祥,而且是安祥得很彻底,可以说从此不再起分别心,不再起任何执著,这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离执禅定和无执禅定,到了漏尽、到了没有任何执著就是无生法忍。所谓没有任何厂著,就是不再执著生死、是非、得失、好坏、美丑等等,只有一颗灵明寂照的心,那就叫无生法忍。 事上磨练现量现成 答:这就是培养你正确的理智。这必须从事上磨练,如果你平时不磨练,你讲的那个现量就不存在,现量是要培养的。物以类聚,等到你的心是接近现量的心时,现量就完全呈现,所谓现量呈现就是安祥,安祥就是现量。你要知道,只有佛才真正的安祥。我们读法华经‘世尊从甚深禅定中安祥而起’,安祥是佛的表征,安祥是佛的风范,只有安祥才能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如果坐才是禅,走路说话不是禅,那就不能够打成一遍。指月录中香林远禅师临终的时候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遍’,那就叫现量。现量从那里来?从比量来,没有比量就不能以正见代替邪见,你要以正见取代邪见,渐渐地完全没有了邪见,现量就出来了。你到了处处心安、时时心安时,那就是现量的生活。 人心不死道(安祥)心不生 问:平时虽以持咒、唱禅曲克制
什么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
“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富许多。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
譬如,先贤讲经中曾列举“三种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相当于“忍辱”的“忍”,是对嗔恨怨怼的逆缘而言。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相当于“忍受”的“忍”,是对痛苦觉受的逆缘而言。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相当于“忍可”的“忍”,是对起无明、邪见的顺逆诸缘而言。
实际上,以上三种忍是相通的,若成就“谛察法忍”即可圆满三种忍,因为若思想上的恒观诸法寂灭相,经由定力贯彻身心,则具备圆满前两种忍的本能。
“无生法忍”的“忍”就是上述“谛察法忍”的“忍”,即对中观正见的忍可,同时由此“忍”而普摄一切忍力。《金刚经》所云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为什么说无生法忍普摄一切忍力呢?佛法修持原理,是智为先导的,理上见谛的“闻思所成智”经由定力成就的功夫是超越闻思的而融入生命的,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谓“理虽顿悟,事需渐除”。关于“无生法忍”普摄一切忍,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忍辱仙人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当时的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讪,仙人于是应机为宫女说法。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答:“尚未。”。国王又问:“你证得不还果位了吗?”。仙人答:“没有”。国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纵贪欲烦恼的身来挑逗女人!”。仙人答:“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著。”。国王于是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这时,天降大雨,又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思想上......
一个佛学问提;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
无生法忍,不产生各种妄念。
例如,对别人的财富,不产生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