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杏花村村名起源及其古环境研究
摘要:根据历代酒文化书籍的记载研究,古代汾酒酿造需要杏仁,唐代由于酿酒需要,汾州酒坊广栽杏树,所以杏花村名约定俗成。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千百年来从未更易。杏花村地区的古代环境与今日大不相同.古杏花村位置在郭栅镇北,其地理区位是符合酿酒卫生的。酿酒需要清洁的水源,古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
山西汾阳杏花村村名起自何时,地方文献缺少明确记载,近代也研究不够。笔者数月来留心杏花村一名的起源和变迁,发现山西汾阳杏花村之名得来已久,并且从未更易。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
一、汾阳杏花村名源于唐宋时期与汾酒工艺有关。
1922年,作家萧湘在汾阳杏花村采风时,就已收集到当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时候,杏花村这个地方万树杏花,叫杏花坞。”笔者认为唐宋时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约定俗成,与汾酒工艺有关。杏花村之所以“万树杏花”体现的是实用价值不是观赏价值。
1、古汾酒工艺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区广栽杏树
江地先生在《汾酒历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叶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发展为羊羔酒。北宋张能臣《酒名记》则记载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经》记载竹叶青和羊羔酒的配方,并多次提到杏仁在酿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为汁,分作五处拌面”。说明唐代酿酒很重视杏仁,书中特别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么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酿酒著作中就进一步明确: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这就意味着唐末宋初,汾州生产的几种著名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离不开杏仁。酒坊附近自然会广载杏树,所以人们将酒坊村,渐渐呼为杏花村。杏花村一词在唐末宋初成为酒村的代名词可能就源于此。笔者认为北齐时汾州生产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种保健酒,所以“帝日饮二杯”,这种保健酒在唐末宋初演变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国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并汾故道汾州郭栅镇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坞酒坊,由于杏花村酒坊地势较高,过往客商一眼尽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饮为快。唐末诗人中有四位诗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词,这几位诗人都与山西有关,有两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阳人,即薛能和温庭均(其祖父封为汾州西河郡公),虽然,有学者提出杏花村在唐末宋初逐渐演变为一种诗酒意向,但是, “杏花村”一词的酒文化意向当源于此。从诗歌的年代来看,唐诗《清明》“杏花村”则是这种意向的滥觞。
到了元代,政府便将羊羔酒以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并在出口洒瓶上贴上杏花村商标,商标上尚有一副题联:“金蹬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这是中国洒第一次贴标出口。也印证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2、山西杏花村杏花开放恰在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的背景究竟是什么,今天的的人们颇为好奇,早先流行安徽说,又流行泛指说,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杏花村指“杏花开放的村庄”,笔者还是坚持山西说。
从清明与杏花开的组合上来看,不可能在南方。至今汾州杏花始花时间仍是清明节那几天,而江南杏花开放时间早在二月,所谓二月杏花八月桂,于清明相去甚远。请看史志杏花统计资料:
《汾阳县志》和《北京物候志》现代北方杏花始花时间统计表
多年平均日期(阳历) 最早日期 最迟日期 距平天数
汾阳杏花始花时间 4/6 4/3 4/10 7
北京杏花始花时间 4/4 3/25 4/13 18
《汾阳外贸志》则记述“我县西部土石山区,多年来生长着家杏和野杏,解放前均有出口,解放后杏仁成为我县主要出口商品”。以上资料证明“清明,杏花,村酒”的组合当来自北方,所以笔者认为,“杏花,春雨,江南”是另一回事,与酒是没有多大联系的。清末山西举人在《申明亭记》里记载了酒工口述史,唐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酒竹叶青产地。
直到明代羊羔酒都是汾州特产,明代扬州人编的《事物甘珠》一书中说,羊羔酒产自汾州等县色白莹。随着汾酒工艺的演变,据说明末清初傅山对竹叶青的工艺作了改革,可能从那时起,羊羔酒就失传了,杏仁不再是酒料了,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杏树也就变得多余,于是渐渐的杏花村没有了杏树。
所以杜牧清明杏花村一诗也该指的是并汾唐汾州干和酒产地杏花坞。具体详述清参阅鄙作《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与郎永清先生商榷》一文。(2005,3中国方域)
二、明清时期的古杏花村名的沿革
1、明清时期杏花村地区里甲名的演化
《旧唐书》载唐代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正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杏花村地区在唐代有著名的郭栅镇,郭栅镇地处要冲当设乡长,位于今杏花村的东南方向二里处,古杏花村当属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到明代出现了尽善一名。
明代实行里甲制管理地方事务,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杏花村地区被划为尽善北里和尽善南里,尽善北里辖11村,尽善南里辖3村。明清时期杏花村属于尽善北里,里长可能就住在杏花村。
这就是说,明初尽善不是村名,只是里甲名号,当时因为人口稀少,自然村没有行政村的概念,单户可成独村,三户可称小村,村落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明清县志多只记里甲名。由于明初里名“尽善”的设置,渐渐的才有了个尽善村,万历《汾州府志》汾阳堡寨中已有尽善南,尽善北,尽善镇。可见大约在万历年间有了尽善村的概念,并且取代了郭栅镇的地位。
尽善里名的起因,是在明洪武年间,因“旌善亭”转化而来。明史记载,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创建的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县治之有图者,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事实上汾阳除杏花村镇外别的地方没有关于申明亭的记载,旌善亭南名为尽善南里,旌善亭北为尽善北里,渐渐的演化出个尽善村。无独有偶,著名的灵石县王家大院静升村,也是由旌善村演化而来。明清时期里与村完全是两个概念,很多明清里名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尽管如此,我们从别的资料中还是能证明明代和清代山西杏花村地名依旧在使用。最好的史证是《山西实业志》光绪初年的义顺魁酒坊和光绪三十四年的三盛魁酒坊都赫然标明产地是:杏花村。其他诗文证书就多了,其一,现杏花村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笔,“得造花香”,古人写字与今方向不同,所以应该念作“香花造得”,香花当指杏花。其二,清代《汾阳县志》录清人曹树谷的《汾酒曲》诗:甘露堂荒酿法疏,空劳春鸟劝提壶。酒人好伴行春马,曾到杏花深处无?“杏花深处”当指杏花村。其三《申明亭酒泉记》清·申季庄“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为最。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皆为此也”。也强调杏花村。其四,古代民谣唱的“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和“尽善尽美杏花村”,也都提到杏花村。
2、汾阳杏花村有别于明清南方园林
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其实山西杏花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杏花村。
明清时期南方私家园林兴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辅以古代文人诗词的情调,如诗如画。于是江南几处稻香村,杏花村也十二景,大概都是借酒增加点美学效果而已。其实,清代《江南通志》也说得很明白,那是“因唐诗得名”。换句话说,就是借用唐诗起了个村名,造几处园林美景,满足几位秀才的“村花村酒两***幽”的自慰。从美学角度看,杏树很少作园林主景特别是南方,偶尔点缀那么一两棵到是常有的。
汾阳古村杏花坞不是一处园林,只是一处酒坊。那里杏林千亩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酿酒。那里没有鲜花,因为杏花的花期很短,佝偻的杏树也不值得一看,那里只有酒工的辛劳和酒糟的余香。张艺谋导演拍过一部电影叫《红高粱》,那种赤身露体,辛汗淋漓的场景,大概才是农业文明时期杏花村的本面。
山西杏花村不是一处园林,酒工自然也无暇去欣赏诗。考订名分,附会风流,与民生无关,自然也就不关杏花村酒工的事。所以山西杏花村史料较少,民间故事较多。
三、民国时期汾阳杏花村名的历史记载
1、关于村名的记载
见于报纸的记载是1922年作家萧湘在大公报发表游记《诗人歌咏的杏花村》一文,文中写道:“原来杏花村是山西汾阳的一个村镇,距县城约三十余里”。作家也感慨地说:“我本想借着杏花村的酒意来消我这积久难消的块垒,谁知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于人口的杏花村,除了此地乡老们传说的一段神话外,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和历史文化上公认参考的记载”。这则文献说明民国时期杏花村在民间就指汾阳杏花村
见于史册的记载,民国《山西造年鉴》记载“汾阳杏花村义泉泳酿造厂汾酒,1915年巴拿马获金奖”。 民国八年的《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第六十八章汾阳县物产介绍:“汾酒名扬天下,杏花村所酿尤佳”。而郭守谦先生从日本收集到的有关汾阳的民国典籍简介也是:“汾阳酿酒首推杏花村义泉涌,该厂通销全国,原料即从本县杏花村取得,名闻世界”。民国年间乡绅刘天成所写的《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这数则文献说明民国年间杏花村在官方称呼也是指山西汾阳杏花村。
可是在民国地图上,乃至于解放以后比较早期出版的《山西地图》上,在汾阳杏花村一带标名“尽善村”,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根据民间故事解释说,这是李闯王“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后,杏花村更名“尽善村”的。其实以上看法是没有搞清杏花村与尽善村关系引起的误解。杏花村与尽善村本非一村,由于二者距离很近,又由于尽善是乡府所在,所以民国时期的地图有的标出尽善村。
那么,民国时期尽善村与杏花村是什么关系呢?下面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明两者本非一村。
表2、民国25年《山西实业志》所列汾阳酒厂:
厂名 厂址 设立时间 组织 职工
义顺魁 杏花村 清朝光绪初年 合资 14
德厚成 尽善村 清朝光绪三年 合资 15
义泉涌 尽善村 民国二十三年 合资 14
三盛魁 杏花村 民国三十四年
从上面这则史料来看,尽善是尽善,杏花是杏花。民国时期实行区乡制度,杏花村一带设尽善乡,驻尽善村,管理着十多个自然村,其中之一就有杏花村。由于人口增长,尽善北的小村杏花村渐渐的与尽善连为一村,老百姓则将二者混称,形成一村两名的状况。
闯王立书:“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史料显示闯王进北京确曾途径杏花村,而且也一定会喝酒,不过所谓“尽善尽美杏花村”是闯王将两村村名联在一起而已,尽善不是闯王的发明,杏花村也没有为此更名。
2、民国古杏花村位置调查
《汾州沧桑》第二卷《杏花村西堡》一文对古杏花村的位置作了介绍:“地域内原有三个村其一名茂林庄,俗称毛儿庄,大致范围即今村北部。其二名杏花村,当地人讹称绣花村。《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其三名西南头”。《杏花村东堡》:“《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在西北,前多酒坊,杏花村井水甜”。
民国杏花村遗址在今杏花镇北部,河东和河西各有神井一眼,东部还留有义泉涌旧址,大门门楣上有清末砖雕“杏花村”三字,墙上有巴拿马赛会后的古碑。
四、古杏花村区位和规模的研究
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唐代的郭栅镇何明清的尽善里,地处交通要道,人口聚居较多,所以为了保证杏花村水源不受居民的污染,日久天长自然地就形成了人口向南聚居,杏花村酒坊北移的格局。自古杏花村是酿酒基地,这是杏花村地理位置靠北的原因。
唐代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古杏花村的人口规模是很小的,唐诗“极目无人迹”正是历史环境的写照。酒坊是一个污染较重的地方,虽然里巷间时不时的漂来酒香,但是长期闻着酒味,也不是个事。酒坊的污染,一是对大气的污染,二是酒糟的堆放,三是酒坊要排污水,今天汾酒厂的污水还是难以清除,更何况生产条件落后的古代。可以想象那时的财主和东家不会住在杏花村,酒宴也不会在酒坊排开,所以,我认为那时在杏花村周围几乎是没有人居的,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才逐渐的在郭栅镇和杏花村之间形成了新居民点尽善村。这就是为什么,明末傅山先生题字杏花村,而写下了“饮酒尽善村,寄意在申明”的诗句。只有那些被称为酒腿子的穷苦酒工才会长期住在杏花村,这是古杏花村小的原因之一。另外,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水平有限,政府重农轻商,交通运输方式又较为落后,酒坊再多,其生产规模是极其有限的。直到民国年间,资本主义发展了,汾酒销往全国,那酒坊也不过大院大。这也是杏花村长期以来,村落娇小的另一个原因。
今天,单汾阳杏花村人口已增长到数万,兼并了周围的几个村庄,可是解放初全汾阳人口才12万。杏花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难怪我们难寻古邑了。
杏花村是酿酒的地方,古代这里只有酒坊和酒香,决不会有什么花香和花园,除了诗人们的酒后偶吟,就是酒工的汗水和贫困,据记载民国年间汾酒工人的月工资只有4元。所以作家萧湘才会感叹“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与人口的杏花村,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作家没有找到罢了,古井亭当时已经存在。
五、结论
山西杏花村起源于唐朝,由于当时的汾州保健酒汾清、羊羔和杏仁露等需要杏仁,所以酒坊附近广载杏树,久而久之村名约定俗成。后来随着汾酒工艺的改变,杏仁不再是酿酒原料,杏花村的杏树失去保护逐渐消失,村名也渐渐讹传为绣花村,并且被明清里名取代,杏花村名一直存在。解放后成立杏花村镇,杏花村由村名变为镇名。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山西师大王国梁教授的悉心指导,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张志柳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资料
1、萧湘,诗人歌咏的杏花村,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2、江地,汾酒历史初探,文景明柳静安编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3、张立新,杏花村西堡,王恺仁刘瑞祥编汾州沧桑[M]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4、李浴民,马夏民点较,汾州府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汾阳县志办,汾阳县志[M],物候卷外贸卷,海潮出版社 1998
6、侯廷亮,试论开发静升古镇的可行性,文物世界[J],2007,1
7、郭双威,汾酒的文化[M],山西出版社 2004
Origin of village-name abaut Shanxi Xinghua Village
LV Shi-hong
(Th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hanxi Teachers’Universty,Linfen,041004 China)
Abstract: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