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是皇上的女儿。
格格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号。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郡王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贝勒女亦称多罗格格,即郡君;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称格格,即乡君。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格格”本是满族的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小姐”、“妹妹”、“姐姐”、“姑娘”之意。入关前,格格是满族人对国君女、酋长女或一般妇女的称呼。清朝人对“格格”是这样解释的:格格与宗室女郡主、县主、郡君、乡君、宗女同。
其他女性皇族称号:
郡主,别名宗姬,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皇族女性的封号。郡主是由郡公主这个词演化而来的,郡公主始于东汉,一般皇女级别为县公主,但也有少数为郡公主。
经过时代的变化,郡主有帝女、皇太子之女、王女、皇帝庶女、亲王女等身份的不同。直到唐朝,郡主才成为特定的封号,为皇太子之女。
早在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各种制度尚处草创,也没有建立后妃制度,而且后妃的人数随意性也很强。她们的名称也只是沿袭满族多年来的习俗,正妻称为“福晋”,妾称为“侧福晋”,到了太祖后期,也称福晋为“大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