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汉书的作品目录

汉书的作品目录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八十余万言。

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汉书》中的“纪”***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于东汉不承认王莽建立的政权——新朝,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汉书》中的“表”***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前六篇的记载包括:记载汉初同姓诸侯王的《诸侯王表》,记载异姓诸侯王的《异姓诸侯王表》,记载汉高祖至汉成帝的《功臣年表》等,借由记录统治阶级来达到尊汉的目的。

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

《汉书》中的“志”***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将《史记》的“礼书”、“乐书”改为“礼乐志”,将“律书”、“历书”改为“律历志”;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将“封禅书”改为“郊祀志”,将“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将“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同时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艺文志”、“地理志”,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西汉一朝的历史。

其中,如《地理志》详述战国时期、秦朝、西汉时期的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名门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资料。

《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汉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食、月食等天文资料。

《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刑法,并且点出汉文帝、汉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汉武帝进用酷吏而导致的恶果。

《食货志》则详述上古至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沟洫志》则记述上古至汉朝的水利工程,并说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汉书》中的“列传”***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

《汉书》列传中有关文学之士的部分,多记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内容,如《贾谊传》记有“治安策”;《公孙弘传》记有“贤良策”等,这些都是《史记》没有收录的。

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传》、《循吏传》、《游侠传》、《酷吏传》等,此外又新增《外戚传》、《元后传》、《宗室传》,这些也是《史记》所没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等三传。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传”最后一篇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列传”以记载西汉一朝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 纪,***分十二卷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 (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表,***分八篇

汉书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 第二(刘氏诸侯王)

汉书卷十五 王子侯表 第三上

汉书卷十五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第四

汉书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汉书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

汉书卷十九 上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 下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志,***分十篇

汉书卷二十一 律历志 第一上(邓平的“太初历”)

汉书卷二十一 律历志 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汉书卷二十二 礼乐志 第二

汉书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汉书卷二十四 食货志 第四上

汉书卷二十四 食货志 第四下

汉书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上

汉书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下

汉书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上

汉书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下

汉书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九

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

传,***分七十篇,公卿将相列传

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陈胜,项籍)

汉书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 第二(张耳,陈馀)

汉书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

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 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

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 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

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

汉书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 第七(季布,栾布,田叔)

汉书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 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

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萧何,曹参)

汉书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 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

汉书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周緤)

汉书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

汉书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 第十三(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

汉书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汉书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

汉书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 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

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 第十八(贾谊)

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 第十九(袁盎,晁错)

汉书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

汉书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

汉书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

汉书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 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汉书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汉书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第二十六(董仲舒)

汉书卷五十七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七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

汉书卷五十九 张汤传 第二十九(张汤)

汉书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杜周)

汉书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

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 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

汉书卷六十四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

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第三十五(东方朔)

汉书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王?,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

汉书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

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 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

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

汉书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

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

汉书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韦贤)

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

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 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

汉书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

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萧望之)

汉书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冯奉世)

汉书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 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

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

汉书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 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汉书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翟方进)

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 第五十五(谷永,杜邺)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 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

汉书卷八十七 上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扬雄)

汉书卷八十七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下(扬雄)

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

汉书卷八十九 循吏传 第五十九

汉书卷九十酷吏传 第六十

汉书卷九十一 货殖传 第六十一

汉书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

汉书卷九十三 佞幸传 第六十三

汉书卷九十四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上(匈奴)

汉书卷九十四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下(匈奴)

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

汉书卷九十六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上(西域)

汉书卷九十六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西域)

汉书卷九十七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外戚)

汉书卷九十七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外戚)

汉书卷九十八 元后传 第六十八(王政君)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中(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下(王莽)

汉书卷一百 叙传 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汉书卷一百 叙传 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汉书叙例

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 颜师古撰  储君体上哲之姿,膺守器之重,俯降三善,博综九流,观炎汉之余风,究其终始,懿孟坚之述作,嘉其宏赡,以为服、应曩说疏紊尚多,苏、晋众家剖断盖砂,蔡氏纂集尤为牴牾,自兹以降,蔑足有云。怅前代之未周,愍将来之多惑,顾召幽仄,俾竭刍荛,匡正睽违,激扬郁滞,将以博喻胄齿,远覃邦国,弘敷锦带,启导青衿。曲禀宏规,备蒙嘉惠,增荣改观,重价流声。斗筲之材,徒思罄力,驽蹇之足,终惭远致。岁在重光,律中大吕,是谓涂月,其书始就。不耻狂简,辄用上闻,粗陈指例,式存扬搉。《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爱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汉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是以爱自东晋迄于梁、陈,南方学者皆弗之见。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之所见,续厕其末,举驳前说,喜引《竹书》,自谓甄明,非无差爽,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今之集解、音义则是其书,而后人见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谓之应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并题云然,斯不审耳。学者又斟酌瓒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无明文,未足取信。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浅,不加隐括,属辑乖舛,错乱实多,或乃离析本文,隔其辞句,穿凿妄起。职此之由,与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谟亦有两三处错意,然于学者竟无弘益。  《汉书》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屡经迁易,后人习读,以意刊改,传写既多,弥更浅俗。今则曲核古本,归其真正,一往难识者,皆从而释之。  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未学肤受,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辄就增损,流遁忘返,秽滥实多。今皆删削,克复其旧。  诸表列位,虽有科条,文字繁多,遂致饵杂,前后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参差,名实亏废。今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澄荡愆违,审定阡陌,就其区域,更为局界,非止寻读易晓,庶令转写无疑。  礼乐歌诗,各依当时律吕,修短有节,不可格以恒例。读者茫昧,无复识其断章,解者支离,又乃错其句韵,遂使一代文采,空韫精奇,累叶钻求,罕能通习。今并随其曲折,剖判义理,历然易晓,更无疑滞,可得讽诵,开心顺耳。  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其有指趣略举,结约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备悉。至于诡文僻见,越理乱真,匡而矫之,以祛惑蔽。若泛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徒为烦冗,祗秽篇籍,盖无取焉。旧所阙漏,未尝解说,普更详释,无不洽通。上考典谟,旁究《苍》《雅》 ,非苟臆说,皆有援据。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是以向、歆、班、马、仲舒、子云所引诸经或有殊异,与近代儒者训义弗同,不可追驳前贤,妄指瑕纇,曲从后说,苟会扃涂。今则各依本文,敷畅厥指,非不考练,理固宜然,亦犹康成注《礼》,与其《书》《易》相偝,元凯解《传》,无系毛、郑《诗》文。以类而言,其意可了。爱自陈、项,以讫哀、平,年载既多,综缉斯广,所以纪传表志时有不同,当由笔削未休,尚遗秕稗,亦为后人传授,先后错杂,随手率意,遂有乖张。今智穷波讨源,构会甄释。  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至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众所***晓,无烦翰墨。  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至有诋诃言辞,掎摭利病,显前修之纰僻,骋己识之优长,乃效矛盾之仇雠,殊乖粉泽之光润。今之注解,翼赞旧书,一遵轨辙,闭绝歧路。  诸家注释,虽见名氏,至于爵里,颇或难知。传无所存,具列如左:  荀悦字仲豫,颍川人,后汉秘书监。(撰《汉纪》三十卷,其事皆出《汉书》。)  服虔字子慎,荥阳人,后汉尚书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初名重,改名祗,后定名虔。)  应劭字仲援,(一字仲援,一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后汉萧令,御史营令,泰山太守。  伏俨字景宏,琅邪人。  刘德,北海人。  郑氏,晋灼《音义》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瓒《集解》辄云郑德。既无所据,今依晋灼但称郑氏耳。  李斐,不详所出郡县。  李奇,南阳人。  邓展,南阳人,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  文颖字叔良,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  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魏太和中为博士。(止解《司马相如传》一卷。)  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人,魏给事中领秘书监、散骑常侍、永安卫尉、太中大夫,黄初中迁博士,封安成亭侯。  张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冯翊人,魏陈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魏散骑常侍、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勃海太守、给事中、散骑侍郎、中书令,后转为监,封广陵亭侯。  项昭,不详何郡县人。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吴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博士祭酒、中书仆射,封高陵亭侯。  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  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晋中书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驳义》。)  臣瓒,不详姓氏及郡县。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晋赠弘农太守。(止注《相如传序》及游猎诗赋。)  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东晋侍中五兵尚书,太常领秘书监,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扬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赠侍中司空,谥文穆公。  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封东郡公。(撰荀悦《汉纪》音义。)

景祐刊本校语

景祐元年九月,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讹,恐误后学,臣谨参括众本,旁据它书,列而辨之,望行刊正。”  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与靖偕赴崇文院雠对。二年三月,靖又上言:“案颜师古叙例云:班固《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著音义,自名其家。至西晋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二学当否,号曰《汉书集注》。永嘉之乱,此书不至江左。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见,续厕其末,掎摭前说,多引《汲冢竹书》,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凡称集解、音义,即其书也,蔡谟全取此书散入众篇,自是以来,始有注本。至唐太宗时,皇太子承乾命颜师古更加刊整,删繁补略,裁以己说,儒者服其详博,遂成一家。总先儒注解,名姓可见者二十有五人,而爵里、年代,史阙载者殆半。考其附著及旧说所承注释源流、名爵、年次,谨条件以闻望德,刻于本书之末,庶令学者启卷具知。”奏可。今列之如左:  荀悦,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服虔,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应劭,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伏俨,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刘德,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郑氏,旧传晋灼《集注》云北海人,不知其名,而臣瓒以为郑德。今书但称郑氏。  李斐,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李奇,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邓展,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文颖,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张揖,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苏林,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张晏,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如淳,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孟康,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项昭,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韦昭,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晋灼,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刘宝,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臣瓒,不知何姓。案裴骃《史记序》云,莫知氏姓。韦稜《续训》又言未详,而刘孝标《类苑》以为于瓒,郦元注《水经》以为薛瓒。姚察《训纂》云,案《庾翼集》于瓒为翼主簿、兵曹参军,后为建威将军。《晋中兴书》云,翼病卒,而大将军于瓒等作乱,翼长史江虨诛之。于瓒乃是翼将,不载有注解《汉书》。然所采众家音义,自服虔、孟康以外,并因晋乱灭,不传江左。而《高纪》中瓒案《茂陵书》、《文纪》中案《汉禄秩令》,此二书亦复亡失,不得过江,明此瓒是晋中朝人,故得具其先辈音义及《茂陵书》《汉令》等耳。蔡谟之江左,以瓒二十四卷散入《汉书》,今之注也。若谓为于瓒,乃是东晋人,年代前后了不相会,此瓒非于足可知矣。又案《穆天子传》目录云,秘书校书郎傅瓒校古文《穆天子传》,已记《穆天子传》者,汲县人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今《汉书音义》臣瓒所案,多引《汲书》以驳众家训义,此瓒疑是傅瓒。瓒时职典校书,故称臣也。颜师古曰,后人斟酌瓒姓,附之傅族耳,既无明文,未足取信。  郭璞,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蔡谟,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崔浩,以下内容同《汉书叙例》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唐中书侍郎,兼通直散骑常侍、秘书少监、弘文馆学士,封琅邪县子。 二年九月校书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