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时的通假字

时的通假字

音同形近的通假——---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时、持、待——《易经·下经·归妹》:“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王弼解说:“愆期,迟归,以待时也。”按“时”当读为“待”。《书经》言:“归愆期迟归有待。”故《传》申之说:“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释文》:“有待而行也。”本来“待”作“时”,是传文“有待”或借“时”为之。愈知经之“有时”为“有待”之假借。按之“时”古音“始”又读为“是”,而“待”古音“殆”,殆又音“以”。以、始、是三音相近,义亦相通。再者,古无舌上音,齿音亦多作舌头,时读如待。(参见章太炎《新方言》第一)由此又得“待”同“持”。《周礼》:“射则赞张侯,以旌居乏而待获。”杜子春解说:“待当为持,书亦或为持。”(钱大昕《声类》卷三)所以时、持、待,自然同音同义。“时”还可作虚词用----“时”贯作名词解,但古书中,按它所处的位置可作虚词解。《屈宋古音义》卷一“时字”条:“音是古,古时是通音。”例如《尚书》:“时日曷丧?”时,是也。又如同书:“……播时百谷……”马融作“是”解。古音相同,其义通用,故“时”与“是”音同义通,“时”可当作“是”意。是,有“此”字意,上两句话,有“这个(此)日头何不丧亡”。“播种这个(此)百谷”,这个,即抽象代名词“此”字中之一义。这是古汉语中的具体名词“时”,活用为抽象代名词“此”之一例。又《易经·豫卦》:“豫之时义大矣哉!”此“时”则是动词“为”之意。“为”原是名词,后变为动词。在“为”字的词类转化后,“时”可活用“为”。(按:词类转化与词类活用性质不同,前者属一般性,后者为特殊性,前者有规律可寻,后者依声随文注义,难以寻找规律。)《史记·冯唐传》:“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汉书·司马迁传》:“钊决于名,时失人情。”《史记·太史公自序》将“时”作“而”。故“时为吾将”、“时失人情”,即“而为人情”、“而为吾将”。也就是名词活用为连接词,即实词虚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1-452、467-46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