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识的古文解释谁知道
1. 记号,符号或标志物。用以标示,便于识别。
三国 魏 嵇康《声无哀乐论》:“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趣举一名以为标识耳。”一本作“摽识”。 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尝梦入冥,吏引至一处,若官府,两庑皆大屋,贮钱满中,各以官为标识。问之,曰:‘此俸禄也。’”《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把盛油的桶儿,一面大大写个‘秦’字,一面写‘汴梁’二字,将油桶做个标识,使人一览而知。” 萧红《王阿嫂的死》:“在村里, 王妹子 、愣三 、竹三爷 ,这都是公***的名称。是凡佣工阶级都是这样简单而不变化的名字,这就是工人阶级一个天然的标识。”
2. 标明;做出标志。
标识(标志)的词义 标志”与“标识”,在现代汉语中是等同的。他们具有相同的读音,即biāozhì。“标志”与“标识”是同音、同义、异形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识biāozhì 同“标志”。
识(zhì)①记:博闻强识。②记号:款识│标识。
标志:是一个事物的特征。
标识:是一个让你认识的特征。
2. “看”用文言文怎么说看用文言文可以说成:视
一、看拼音:kàn
释义:
1.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书。~电影。~了他一眼。
2.观察并加以判断:我~他是个可靠的人。你~这个办法好不好。
3.访问:~望。~朋友。
4.对待:~待。另眼相~。别拿我当外人~。
5.诊治:王大夫把我的病~好了。
6.照料:照~。衣帽自~。
二、视拼音:shì
释义:
1.看:~力。~线。近~。熟~无睹。
2.看待:轻~。重~。藐~。一~同仁。
3.考察:~察。巡~。监~。
4.姓。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看,睎也。从手下目。
白话版《说文解字》:看,睎,远望。字形采用“手”和手下的“目”会义。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看齐[kàn qí]
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站在一条线上。
2.看病[kàn bìng]
(医生)给人或动物治病:王大夫不在家,他给人~去了。
3.看到[kàn dào]
看见,见到。
4.观看[guān kàn]
特意地看;参观;观察:~景物。~动静。~足球比赛。
5.看开[kàn kāi]
不把不如意的事情放在心上:看得开。看不开。对这件事,你要~些,不要过分生气。
6.好看[hào kàn]
爱看;喜欢看。
3.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求详解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
4. 看到,见到用古文怎么说“看到”古文:望、观、顾、瞥、瞧、视等。
“见到”古文:睹、会、阅、访等。
一、古文“看到”:
1、望 [wàng]:古字形像一人站立地上张大眼睛远望的样子,本义指向远处、高处看。
组词:看望、望月、仰望、张望等。
2、观[guān]:意为,看,察看,视觉,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组词:观看、观察、观赏、观光等。
3、顾[gù]:意为回头看;泛指看。
组词:回顾、光顾、举目四顾、惠顾等。
4、瞥[piē]:本意是指目光向下歪斜地扫了一眼,很快地看一下。
组词:瞥见、一瞥、瞥视、瞥见等。
5、瞧[qiáo]:本意解释作看。可做形声词和动词。
组词:瞧见、细瞧、观瞧、瞧扁等。
6、视[shì]:最主要的意思为看,还用来表示看待、看望等意思。
组词:忽视、无视、藐视、歧视等。
二、古文“见到”:
1、睹[dǔ]:本意有察看,明白、懂得的意思。
组词:目睹、有目***睹、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等。
2、会 [huì]:本意有见面;会见的意思。
组词:会面、约会、相会、幽会等。
3、阅[yuè]:本意有看,察看;经历, 容许的意思。
组词:阅览、阅读、检阅、阅历等。
4、访[fǎng]:本意有访 问,探问,向人询问调查,与国之君晤谈。
组词:访客、回访、拜访、互访等。
5. 怎么翻译文言文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旦亥测酵爻寂诧檄超漏。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还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
6. “我说”在文言文里怎么说“下官以为”
“吾以为”
“在下以为”
“吾曰”
“予曰”、“吾曰”、“余曰”、“我曰”、“朕曰”、“孤曰”、“臣曰”、“仆曰”、“妾曰”
在古文中表示“说”的一字词有:
讲、说 、呼 、吟、读 、问 、答 、劝、告 、评 、议 、赞 、论、述 、夸、辩 、曰
在古文中表示“我”的一字词有:
予、吾、余、我、朕、孤、臣、仆、妾
将上述表示“说”的词与表示“我”的词并列,均可以组成“我说”
7. 补充说明用文言文怎么说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叫作动补短语。
1.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空间位置(地点、环境)。动词后常省略介词“于”字,也可以补出“于”字,如:运筹帷幄、扬名四海、驰名天下等。
2.补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次数。注意,有些能在动词后加“于”或“在”,有些则不能在动词后加“于”或“在”,如:跑了九圈、丢了三次等。
注意: 1.动补短语的结构:动词+补语。注意: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处所等。
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 2.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形补短语: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得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玩得开心、热得流汗、痛得流泪现一般统称为后补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