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浒关草席的起源

浒关草席的起源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浒墅关镇是苏州城西北著名的文化古镇,该镇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史载此地本名虎疁,相传“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唐代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曾祖李虎讳,改“虎”为“许”,到五代时为避吴越王钱镠讳,改“疁”为“市”,故地名许市。“后人讹旧音,于许字加点水为浒,市讹为墅。”于是“许市”就最终演变为“浒墅”。元代高德基的《平江纪事》中备载其事。明代宣德年间,政府在此设立钞关,遂名“浒墅关”。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将“浒(Hu)”字念成“许(Xu)”音,故至今一直称“浒(Xu)墅关”。该传说虽然于史无据,但是也为浒墅关地名的由来增添了传奇色彩。单从地名的演变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该镇久远的历史印记。

明清时期,除了钞关闻名全国外,发达的席业生产也为浒墅关赢得了盛誉。

自古以来苏州的草席编织业就很发达,史载唐宋时期苏州的草席就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苏州的草席编织业发展到鼎盛阶段,先是虎丘的席业享有盛名,形成了“织席从来夸虎丘”的说法,但是后来浒墅关凭借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席业市场后来居上,取代虎丘成为吴中席业中心。浒墅关出产的“关席”和浙江宁波出产的“宁席”平分秋色,一起成为中国席业生产史最著名的两大名产。

浒墅关出产的“关席”以色泽碧青,草质柔软,光滑平整,编结紧密,舒适凉爽,坚韧耐用著称,深受群众欢迎,畅销全国各地。据记载同治时期扬州宝应的和丰裕锅席店就有“关席”出售。甚至连清朝皇室也对浒墅关席青睐有加,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巡游江南,途经苏州浒墅关,见到“关席”后抚掌叫绝,向地方官索要。而清末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采办”到浒墅关选席。浒墅关甚至成了席子的代名词,以至于在百业楹联中关于席店的楹联就是“梦到邯郸酣更好,制传浒墅妙如何。”而有一个关于席子的谜语,谜面就是“名曾浒墅关前播,梦向邯郸道上寻。”可见浒墅关席子影响之大。

浒关草席兴盛原因

明清以来浒墅关的席业发展十分兴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事草席生产的农户很多。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载“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道光《浒墅关志》卷十一《土产》也记载:“席出各乡村,吴中草席自昔著名天下,浒墅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当地的妇女多以织席补贴家用,该书还载士人李南培死后,家徒四壁,其妻王氏就“捆屦织席以食遗孤”。可见席业在当地确实十分普及,几乎家家织席。正如清代女诗人张芬在《浒墅竹枝词》中所说:“榆阴满地午天晴,绿涨南湖野岸平。茅屋几间连麦陇,短篱风度席机声。”

二 是织席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席子品种繁多。席草收购时期有“定尺先生”专门负责鉴定席草品质。织席已经有了选料、劈丝、调筋、添草、压扣、抬扣、落扣等一 系列精密的工艺流程。工艺的成熟使得席子品种繁多。“或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其名有五尺、加阔、满床、独眠之异。凡坐具、枕几修短广狭,无不如其式而 为之。”

三是在浒墅关镇上出现了固定的草席市场。据上述道光《浒墅关志》卷十一《土产》记载,“席 草之肆,席机之匠,惟浒墅有之。南津、北津、通安等桥,席市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草席市场集中在浒墅关上、下 塘两岸的运河畔,这里扼运河、塘路要冲,交通便利,店铺鳞次栉比,席品琳琅满目。浒墅关的席业市场成为地区专业中心,如无锡之新安、开化地区居民,“田事 稍闲,辄以织席为业,成则鬻于浒关、虎丘之肆中。”由于浒墅关席业的发达,当地所产席草不能满足所需,故也向周围乡镇购买席草,促进了席草在江南乡镇的商 品化。乾隆《吴江县志》卷五《物产》载席草“出周庄、平望,农夫种之,每获厚利。凡虎邱、浒墅之席,其草多取资焉。”可见在当时浒墅关的席市上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席出售,而且也成为席草的交易市场。浒墅关席业市场的兴盛也使浒关席成为吴中席的代名词,如在《光福志》卷四《土产》载“光福一带山中妇女,隙时皆织席,较之宁波诸处为上,今称浒关细席者即此。”

四是席业同业公会的出现。清末至民国,浒墅关镇上有五十多家席业店号,其中有李南山、老清臣、张洪源、万凤记、合兴隆、沈云记、正德泰、糜永盛、老大通、老恒山、利南山、大昌福、老永盛,顾福泰等。众多席业店号逐渐从竞争走向联合,民国20年(1931)3月,在浒墅关下塘北街成立了吴县席业同业公会,后来又改为席商业公会,参加的席行有46家之多。席业公会成立后,以群体的力量有效地抑制了恶性竞争,维护了正常的贸易秩序和席农、商贩的合法权益。同业公会的出现标志着浒墅关席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

五 是席业专用钱筹和纸币的发行。抗战时期,由于金融秩序混乱,物价飞涨,政府发行的纸币一度失信于民,为了能够正常经营,在浒墅关的席业市场上最先出现了自 制的钱筹,据统计当时镇上五十多家席行中发行钱筹的达三十多家,席业公所也发行过小面额的纸币,因为席业店号信誉良好,所以这些钱筹和纸币受到了当地人民 的欢迎,起到了临时货币的作用。席业店号自制的钱筹和纸币能够在市场上流通,可见浒墅关席业的发达程度。

明清以来浒墅关的席业发展过程中也充满了织席的普通机户和贩卖席子的牙户席行之间的矛盾。随着浒墅关席业的商品化生产,在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的牙户掮客,专以 购销草席为业,控制机户,操纵市场;而一般小本机户织成之席,即投卖牙户。作为中间商人的席行牙户不仅在交易中对普通的机户勒索盘剥,而且在付款方式上也 坑蒙拐骗,“钱串每以九十作百”,或者“搀和砂壳禁钱”。机户不堪其扰,屡次向官府申诉,于是地方政府也多次为此勒石示禁。现尚存两块清代立于浒墅关的席 业禁碑。一为道光四年(1824)十月所立的《长洲县规定机户织席赴行投卖该行代客收席出入钱文概用足串制钱不得 搀和砂壳禁钱碑》,该碑是应黄埭、望亭等地“俱织席生理”的曹二观等六人要求所立,严令席行收席时“概用足串制钱,不得搀和砂壳禁钱。”二为同治十三年 (1874)十一月所立的《长洲县规定席行买卖草席应付席价概用通足制钱银洋照依时价合算碑》,该碑是应“均系织席生理糊口”的长洲县西乡的机户钟履云等 六人要求所立。仍是要求席行“概用通足制钱,出入公平交易。”后碑距前碑晚立了五十年,但是碑文反映的内容基本相同,看来席行牙户盘剥机户的行为确实是官 府屡禁不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