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文言文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考生备考的难点,词类的活用又是这个难点中的重点。文言文有时因为词语不够丰富,有时也是出于修辞的需要,一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要活用。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如果考生能借助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性的语法特点的有关知识,判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就会对它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明晰。

一、词类活用的表格与示例

二、词类活用细解

(一)名词的活用

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 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 ①秦师遂东。

简析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⒉名词的使动用法

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⒊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 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⒋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 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 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 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 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

简析 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 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⒈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晋侯饮赵盾酒。

简析 “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⒊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①死国可乎。

简析 “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大行不顾细谨。

简析 “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简析 “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⑵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简析 “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⑶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稍出近之。

简析 “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⑷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简析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简析 “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 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简析 “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跟综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校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惧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注 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便辟诡黠 ②便言多令才

B.①深文诬诋 ②文过饰非

C.①载入私第,弗予直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D.①命优童奏乐奉觞 ②请奉盆缶秦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纲叩马请自效 B.令典亲军

C.籍故晋王、吴王 D.得王冠服服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王与语,说之

②北与寇往来其间

①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①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①我故射不中

②朱亥故不复谢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译文: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搜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踊:物价上涨

B.遂寝搜狩之礼 寝:停止

C.融乃感激 感激:感慨

D.稽久不进 稽:停留

8.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愚夫不为

②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

②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①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②重在东观著述

9.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B.欲仕州郡

C.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 D.会羌虏飙起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明因其个性而造成马融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②上《广成颂》以讽谏。忤邓氏,滞于东观。/ ③因兄子丧自劾归。/ ④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⑤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 ⑥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融起初的老师挚恂教授儒学,马融随其游学,博通经籍,并受其影响不愿为官。

B.马融在为饥饿所困时,后悔不应邓骘之召,并因此否定了老庄的思想。

C.马融在东观负责校对朝廷图书时,与当时的俗懦庸士意见不合,后写文予以讽谏。

D.马融曾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因此受诬陷。罢官后,又被剃去头发流放到北方。

12.翻译下面语句

①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译文:

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译文:

参考答案

1.D (“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2.A (“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3.A (A组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4.A (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5.C (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6. (参考)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

7.C (应为“感愤")

8.B (A①动词,做;②动词,认为;B两个“诣”均是往的意思;C①用;②因:D①读作“zhòng”表示“敬重”②读作“chóng”意思为“重新”。)

9.D (A读作“q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以女嫁人”;B做官;C触犯;D风暴,翻译成“像风暴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10.A (①并未顺其自然步入仕途,乃因其性格好恶所致;②因上疏谏而得罪当权者,方落得“十年不得调”;③去官原因实属“自我弹劾”;④因病而去,不好确定是“个性所为”;⑤其上疏的目的是为了效力朝廷,至于后者“不用”,并非属于直接原因;⑥应视为“大顺”)

11.B (“殆非老庄所谓也”应译作“恐怕不是老庄的玄思吧”,并没有否定之意。)

12.(参考)①左手按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咙,即使愚蠢的人也不这样做。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弃,就象金木水火土五材一样,没有可以废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