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空囊》翠柏苦犹食⑴,晨霞高可餐⑵。
世人***卤莽⑶,吾道属艰难⑷。
不爨井晨冻⑸,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⑹,留得一钱看⑺。
注释
⑴翠柏:原产中国的一种松科乔木。
⑵晨:一作?明?。高:一作?朝?。
⑶卤(lǔ)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⑸爨(cu?n):烧火做饭。
⑹囊空:谓袋中无钱。
⑺一钱:一文钱,指极少的钱。
白话译文
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人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肃成县)。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人生活极其艰难。
赏析
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世人***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卤(鲁)莽?,指人多苟且偷安。战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至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这里,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作者皆从?寒?字来入笔。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篇二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白话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创作背景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篇三《送远》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
《送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离别情写得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时孤寂的心境。全诗基调幽静清雅。诗人对社会当时的衰败景象看得非常透彻,对人情的冷漠表达了无限感慨,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原文
送远
带甲满天地⑴,胡为君远行⑵!
亲朋尽一哭⑶,鞍马去孤城⑷。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⑸。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⑹。
注释
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⑶亲朋:亲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白话译文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创作背景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赏析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篇四《望岳》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曾:通?层?(见人教版《语文》八上)
决眦(z?):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