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解释 - 水分简介

水分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水分 4.1 水分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水分穴的定位 4.6 水分穴的取法 4.7 水分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水分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水分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水分穴的配伍 4.12 特效 *** 4.13 文献摘要 5 病证名·水分 5.1 肾虚不能制水,水气流散于四肢而致的肢肿 5.2 妇人先患水肿后月经闭止的病证 6 经外奇穴名·水分 6.1 水分穴的定位 6.2 主治病证 6.3 刺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水分的穴位 2 治疗水分的方剂 3 治疗水分的中成药 4 水分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水分 1 拼音

shuǐ fēn

2 英文参考

Shǔifēn CV9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uǐfē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水分:1.经穴名;2.病证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穴名·水分 穴位 水分 汉语拼音 Shuifen 罗马拼音 Shuifen 美国英译名 Water Dividing 各

号 中国 CV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VC9 富耶氏 VC9 德国 KG9 英国 Cv9 美国 Co9

水分为经穴名[1](shuǐfēn[2]CV9[1],RN9[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守(《千金翼方》)、分水(《太平圣惠方》)、风水(《针灸逢源》)。属任脉[1]。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1]。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4.1 水分穴的别名

中守(《千金翼方》)

分水(《太平圣惠方》)

风水(《针灸逢源》)。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任脉气所发。

4.3 穴名解

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1]。

水,指水液,水气。分,指分别,分利。本穴位在脐上1寸,当小肠下口,是小肠分泌清浊的分水岭,《针灸聚英》:“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4]

4.4 所属部位

上腹[5]

4.5 水分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水分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2]。

水分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1寸[6]。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仰卧取穴[1]。

水分穴在任脉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内脏)

4.6 水分穴的取法

在脐上1 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8与上7/8的交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肚脐中央向上1横指处即是水分穴[8]。

4.7 水分穴穴位解剖

水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6]。

4.8 水分穴的功效与作用

水分穴具有通调水道、理气止痛的功效。

水分穴有健脾胃,利水湿作用[1]。

水分穴位于脐中上1寸处,饮食入胃至此恰逢水谷分离处,具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湿之功,故可治疗水湿内停之疾[10]。

水分穴有和中理气、分利水湿之功,水谷至此,清浊已分。故清浊不分、泄利者,收效甚捷。《金针梅花诗钞》:“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浊难分水病推。”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针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4]

4.9 水分穴主治病证

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等[1]。

水分穴主治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脱肛;水肿,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等[7]。

水分穴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6]。

水分穴主治水肿、小便不通、腹泻、腹痛、反胃、吐食[9]。

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鸣,肠胃虚胀,反胃,泄泻,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肠炎,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0.5~1寸[7][6][1],局部酸胀[7]。

直刺1~2寸[9]。

4.10.2 灸法

可灸[9][7]。

宜灸[1]。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6]。

孕妇慎用[1][6]。

4.11 水分穴的配伍

水分穴配天枢、气海、会阳治腹胀洞泄[1]。

水分穴配脾俞、肺俞、足三里、三阴交治腹水、水肿[1]。

水分穴配关门、复溜、肾俞治肾炎[1]。

水分配天枢、三阴交、足三里,有调和气血,健运脾胃的作用,主治绕脐痛,腹泻,纳呆。

水分配气海,有行气利水的作用,主治气滞水肿。

水分配三阴交、脾俞,有健脾利水的作用,主治脾虚水肿。

水分配阴交、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气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胀。

水分配阴陵泉、足三里,治肠鸣泄泻[7]。

水分配肾俞、太溪、关元,治疗腰以下肿甚[7]。

水分配关元、中极,治小便不利[7]。

水分配肺俞、风门、三焦俞、外关,治疗风水[7]。

水分配灸水道,针足三里、阴交,治腹胀[7]。

4.12 特效 ***

水肿、腹水时用食指揉按腹部的水分穴,按至有热感为止[8]。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痘,脊强,里紧,腹中拘痛,水分主之。

《外台秘要》 引甄权云:主水病腹肿,孕妇不可灸。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坚如鼓,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针,针水尽即毙。

《针灸大成》:主水病,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脊急强,肠鸣状如雷声,上冲心,鬼击,鼻出血,小儿陷囟。

《针灸聚英》: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玉龙歌》: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行针指要歌》: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

5 病证名·水分 5.1 肾虚不能制水,水气流散于四肢而致的肢肿

水分为水肿证型之一[6]。指肾虚不能制水,水气流散于四肢而致的肢肿[6]。《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支,故云水分,但四支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

5.2 妇人先患水肿后月经闭止的病证

水分指妇人先患水肿后月经闭止的病证[6]。《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亦名妇人水分。又《脉经》:“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

6 经外奇穴名·水分

水分为经外奇穴名[1]。见《医学纲目》。位于水分旁各1.5寸[1]。主要用于单蛊胀、气喘[1]。

6.1 水分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水分位于水分旁各1.5寸[1]。

6.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水分主要用于单蛊胀、气喘[1]。

6.3 刺灸法

一般直刺1.0~1.5寸;可灸[1]。

7